學習鋼琴,一般需要包括以下三點:1.理論知識,包括五線譜、譜號、拍號音符、時值等;2.彈奏方法,如正確的坐姿、手形、手指的揮動、手臂、手腕的放松等;3.培養(yǎng)音樂的感覺,就是對音質的審美能力。
很多家長和老師會把前面兩項看的比較重,對于音色卻沒有過多的重視。都覺得孩子剛開始學琴就知道把基礎知識和基礎彈奏知識先學好,在去學音色。其實這樣的做法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在初學的階段彈琴很機械,結算孩子把譜子很認真的彈奏出來,但還是少了一些感覺。其實這不是孩子沒有樂感,只是沒有去注重對樂感的培養(yǎng)。
很多老師覺得,在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譜能力和彈奏方法之后,再加上對樂曲的音樂處理也為時不晚。但事實上,如果一開始不去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音質的鑒別和審美.只單純講授理論和訓練技術,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習慣了刻板機械地彈奏,而等到我們認為他已經(jīng)具備了足夠的基礎,可以“表現(xiàn)音樂”的時候再去要求他“彈出樂感,彈出表情”,甚至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一句一句地教給他哪里該抒情,哪里該活潑,大多數(shù)學生所作出的也只是生硬的強弱。讓人總感覺他的音樂十分“勉強”一點都不自然。所以作為鋼琴教師,應該在學生一入門時就著重培養(yǎng)他們對音質的審美力,教給學生無論彈什么都要彈出“好聽的聲音”,讓學生能夠把哪怕是*簡單的基本練習都能彈得悅耳時,也就免除了許多“后患”。
剛入門的孩子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也就會提高孩子在鋼琴中積蓄學習下去的興趣。讓孩子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但是孩子的技術要求也是一樣重要,但如果鋼琴老師能夠一直堅持用這種“先聽聲音”的方法來教學,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彈奏技術的基礎上,用耳朵去控制聲音從而避免了學生彈奏過于機械生硬的弊端。
所以,首段的三點,都是需要一起學習的,沒有哪一點比哪一點重要或者是可以被忽視的。想要讓孩子的鋼琴發(fā)展,就不能僅看基本知識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