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鑄模結構根據作用分類
型腔:外表面直澆道(澆口套);
型芯:內表面內澆口。
導準零件
導柱;導套。
推出機構
推桿(頂針),復位桿,推桿固定板,推板,推板導柱,推板導套。
側向抽芯機構
凸臺,孔穴(側面),鍥緊塊,限位彈簧,螺桿。
排溢系統(tǒng)
溢澆槽,排氣槽。
支承零件
定模,動模座板,墊塊(裝配,定位,安裝作用)。
模具安裝位置符合設計要求,盡可能使模具漲型力中心與壓鑄機距離小,這樣可能使壓鑄機大杠受力比較均勻。
經常檢查模具起重吊環(huán)螺栓、螺孔和起重設備是否完好,確保重吊時人身、設備、模具。
定期檢查壓鑄機大杠受力誤差,必要時進行調整。
安裝模具前徹底擦凈機器安裝面和模具安裝面。檢查所用頂桿長度是否適當,所有頂棒長度是否等長,所用頂棒數量應不少于四個,并放在規(guī)定的頂棒孔內。
壓板和壓板螺栓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精度,避免在使用中松動。壓板數量應足夠多,四面壓緊,每面不少于兩處。
大型模具應有模具托架,避免在使用中模具下沉錯位或墜落。
調整合模到動、定模有適當的距離,停止機器運行,放入模具預熱器。
把保溫爐設定在規(guī)定溫度,配置好規(guī)定容量的舀料勺。
生產前確認模具完整性,有中子之模具正確接好中子油管及控制開關線路等,確認導電部分之金屬不外露,并選擇好控制程序方能操作。
根據模具復雜程度和新舊程度,確定適當的模具預防性維修周期。適當的模具預防性維修周期應當是模具使用中將要出現(xiàn)故障而還沒有出現(xiàn)故障的壓鑄模次。模具使用中已經出現(xiàn)故障,不能繼續(xù)生產,被迫進行修理,不是被提倡的方法。
根據模具復雜程度、新舊程度和粘模危險程度,確定模塊消除應力周期(一般5000~15000模次進行一次)和是否需要進行表面處理。
壓鑄模結構組成
定模:固定在壓鑄機定模安裝板上,有直澆道與噴嘴或壓室聯(lián)接;
動模:固定在壓鑄機動模安裝板上,并隨動模安裝板作開合模移動合模時,閉合構成型腔與澆鑄系統(tǒng),液體金屬在高壓下充滿型腔;開模時,動模與定模分開,借助于設在動模上的推出機構將鑄件推出。
壓鑄模結構根據作用分類
型腔:外表面直澆道(澆口套);
型芯:內表面內澆口。
導準零件
導柱;導套。
推出機構
推桿(頂針),復位桿,推桿固定板,推板,推板導柱,推板導套。
側向抽芯機構
凸臺,孔穴(側面),鍥緊塊,限位彈簧,螺桿。
排溢系統(tǒng)
溢澆槽,排氣槽。
支承零件
定模,動模座板,墊塊(裝配,定位,安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