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孫女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謂之"釘紅兒"。 重孫子孝帽子上釘粉紅棉球,亦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兩塊,亦男左女右。謂之"釘雙補(bǔ)丁兒"。元孫肩上釘三個"釘丁兒"。
“大功"是輕于"齊缞"的喪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質(zhì)料比"齊缞"用料稍細(xì)。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xiāng),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到了近現(xiàn)代的時候,中國的喪葬習(xí)俗受到西方的影響,喪服有了很大改變。通常是在告別死者、悼念亡魂時,左胸別一朵小黃花,左臂圍一塊黑紗。有些婦女死了親人在發(fā)際插一朵白絨花。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喪服,要大大簡化了。
少數(shù)民族在殯葬擇日的信仰方面與漢族有相通的地方。東北地區(qū)的朝鮮族、赫哲族、滿族均選擇單日出殯,而不能在雙日出殯,據(jù)說,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喪,也不能在死者的屬命之日出喪,否則不吉利。云南一帶的景頗族認(rèn)為選擇出喪日期以十二屬相中會進(jìn)洞的動物之屬相為吉利,不如屬龍、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殯。貴州一帶的侗族忌"沖日"出喪。臺江縣巫腳鄉(xiāng)苗族出喪忌"犯雙日"。廣西一些民族地區(qū)則忌諱犯"重喪"日期出喪。白族若犯重喪,須在中堂掛一匹紅綢,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雞,將其致死,在用筍葉做一口小棺,把裝著死雞的小棺從門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縣的#巴族,出喪的日期要由巫師行殺雞看卦儀式來定,以雞肝上紋路的走向顯示吉兇。另外,在一些接近漢族的民族地區(qū)也有由"陰陽先生"的占卦儀式?jīng)Q定日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