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是在地殼中含量較少,分布稀散或難以從原料中提取的金屬。如鋰、鈹、鈦、釩、鍺、鈮、鉬、銫、鑭、鎢、鐳等。按其物理、化學性質及生產方法上的不同可分為:(1)稀有輕金屬,如鈹、鋰、銣、銫等;(2)稀有貴金屬,如鉑、銥、鋨等;(3)稀有分散金屬,如鎵、鍺等;(4)稀土金屬,如、鈧釔、鑭、鈰、釹等,(5)難熔稀有金屬,如鈦、鋯、鉭等; (6)放射性稀有金屬,如釙、鐳、錒、鈾、钚等。
銦
地殼中的自然儲量為6000噸,可開采儲量超過2000噸。2004年,世界銦的開采量為405噸。中國、日本、加拿大、比利時和俄羅斯是銦的生產大國。我國儲量居世界。占全球供應量的80%。主要用于平板顯示器、合金、半導體數據傳輸、航天產品的制造。主要伴生在鉛鋅礦中,2005年我國原生 銦產量也只有410噸。銦是一種伴生的金屬,只是鋅精礦里面的含量都是用PPM(百萬分之)計算的,非常少,不能再生。
稀土
稀土由14種自然元素,以及合成元素組成。自然儲量超過1.5億噸,可開采儲量超過0.88億噸。我國儲量居世界。供應量占全球總量的80%以上。用于制造復合材料,鎂、鋁、鈦等合金材料,被形象地比喻為“工業(yè)味精。
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并不都是很少的。例如鈦、鋯、釩在地殼中的含量大于常見的有色金屬鎳、銅、鋅、鈷、鉛、錫。稀有金屬由于賦存分散,并且常與其他金屬伴生,一些物理化學性質特殊因而往往要采取特殊的生產工藝。如用有機溶劑萃取法及離子交換法分離提取鋰、銣、銫、鈹、鋯、鉿、鉭、鈮、鎢、鉬、鎵、銦、鉈、鍺、錸以及鑭系金屬、錒系金屬等;用金屬熱還原法、熔鹽電解法制取鋰、鈹、鈦、鋯、鉿、釩、鈮、鉭及稀土金屬等;用氯化冶金法提取分離或還原制取鈦、鋯、鉿、鉭、鈮和稀土金屬等;用碘化物熱分解法制取高純鈦、鋯、鉿、釩、鈾、釷等。真空燒結、電弧熔煉、電子束熔煉、等離子熔煉等一系列冶金技術已經大量用于提煉稀有金屬,特別是稀有難熔金屬。區(qū)域熔煉技術已是制取高純度稀散金屬和稀有難熔金屬的有效手段。
鉬 (mù)為人體及動植物必須的微量元素。為銀白色金屬,硬而堅韌。人體各種組織都含鉬,在人體內總量為9mg,肝、腎中含量。
鉬是一種過渡元素,極易改變其氧化狀態(tài),在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中起著傳遞電子的作用。在氧化的形式下,鉬很可能是處于+6價狀態(tài)。雖然在電子轉移期間它也很可能首先還原為+5價狀態(tài)。但是在還原后的酶中也曾發(fā)現過鉬的其他氧化狀態(tài)。鉬是黃嘌呤氧化酶/脫氫酶、醛氧化酶和亞硫酸鹽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從而確知其為人體及動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