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
中國茶道宋代則有「斗茶」,「斗茶」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xiàn)在文人雅士之間。「斗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斗茶?!概_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nèi)的屏風上掛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nèi)放置一對飾柜,里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zhì),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和中國無關,只吸取中國的精髓及精華。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付凡琛沟娜の兑哺尤毡净?,人們既更加注重豪華,而且還更講究風雅品味。
團茶
茶道基本用具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制作「團茶」的方法并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干燥后儲存?zhèn)溆谩?/p>
抹茶
中國茶道平安中期(九世紀未),「團茶」?jié)u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nèi)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后飲用,既有營養(yǎng),也具品味。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著作了「飲茶養(yǎng)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中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取經(jīng),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并被起源于日本本土的茶道所吸收,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被吸收的早傳播者。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qū)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日本的煎茶道、中國臺灣地區(qū)的泡茶道都來源于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