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熱舒適性
熱舒適的概念 美國供暖制冷空調工程師學會標準ASHRAE55—1992中的敘述:“熱舒適是人對熱環(huán)境感到滿意的意識狀態(tài)”。這一定義認為熱舒適是人體對周圍環(huán)境在主觀心理上的一個感知過程。
熱舒適的研究涉及建筑熱物理、人體熱調節(jié)機理的生理學和人的心理學等學科。
人體的溫度感受系統
人的皮膚上存在對冷敏感的區(qū)域“冷點”和對熱敏感的區(qū)域“熱點”。
人體各部位的冷點數目明顯多于熱點,人體對冷對熱更敏感。
人體與外界的熱交換:對流散熱、輻射散熱、皮膚散濕、出汗蒸發(fā)、皮膚濕擴散、呼吸散濕。
人體熱舒適的影響因素
熱舒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個體因素及其他影響因素。
環(huán)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空氣相對濕度、空氣流速、平均輻射溫度。
個體因素:包括人的服裝熱阻、人能量代謝率和心理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人的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熱瞬變等等。
環(huán)境因素
(1)空氣溫度 空氣溫度在25℃左右時,腦力勞動的工作效率;低于18℃或高于28℃,工作效率急劇下降。
(2)相對濕度 一般認為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60%。在大多數情況下,即氣溫16~25℃時,相對濕度在30%~70%范圍內變化,對人體的熱感覺影響不大。
(3)空氣風速 人體各部分對周圍空氣流速分布的感覺是不同的,人的前額和踝部是人體敏感的部位,對于坐姿的人,為高于地板以上0.lm和1.1m處。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對舒適性空調和采暖,室內計算參數如下:夏季:溫度 24~28℃;相對濕度 40%~65%;風速不大于 0.3m/s冬季:溫度 18~22℃;相對濕度 40%~60%(采暖 不要求);風速不大于0.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