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鈷,在早期的中國就已知并用于陶器釉料,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曾利用它的化合物制造有色玻璃,生成美麗的深藍色。中國唐朝彩色瓷器上的藍色也是由于有鈷的化合物存在。含鈷的藍色礦石輝鈷礦CoAsS,中世紀在歐洲被稱為kobalt,首先出現(xiàn)在16世紀居住在捷克的德國礦物學(xué)家阿格里科拉的著作里,這一詞在德文中原意是"妖魔"。這可能是當時認為這種礦石是無用的,而且由于輝鈷礦中含砷,妨害工人的身體健康才使用的。今天鈷的拉丁名稱cobaltum和元素符號Co正是德文中"妖魔"一詞而來,這是由于當時的人們對新事物的不了解所致。1753年,瑞典化學(xué)家格·布蘭特(G.Brandt)從輝鈷礦中分離出淺玫色的灰色金屬,這是純度較高的金屬鈷。因此布蘭特被人們認為是鈷的發(fā)現(xiàn)者。1780年,瑞典化學(xué)家伯格曼(T.Bergman)制得純鈷,確定鈷為金屬元素。1789年,拉瓦錫首次把它列入元素周期表中。鈷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為0.001%(質(zhì)量),海洋中鈷總量約23億噸,自然界已知含鈷礦物近百種,但沒有單獨的鈷礦物,大多伴生于鎳、銅、鐵、鉛、鋅、銀、錳、等硫化物礦床中,且含鈷量較低。全世界已探明鈷金屬儲量148萬噸,中國已探明鈷金屬儲量僅47萬噸。分布于全國24個省(區(qū)),其中主要有甘肅、青海、山東、云南、湖北、青海、河北和山西。這七個省的合計儲量占全國總保有儲量的71%,其中以甘肅儲量多,占全國的28%。此外,安徽、四川、新疆等省(區(qū))也有一定的儲量。世界鈷產(chǎn)量1986年達到頂峰3萬噸,以后不斷下降,到1989年只有2.5萬噸左右。扎伊爾和贊比亞是的鈷生產(chǎn)國,其產(chǎn)量約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