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運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且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為了弘揚和宣傳舞龍舞獅運動,國家郵政局將于2007年4月13日與印度尼西亞郵政部門聯(lián)合發(fā)行《舞龍舞獅》郵票一套2枚。作為龍的傳人的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崇敬以龍為圖騰,龍文化成為華夏民族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征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于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龍騰虎躍的舞龍就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1、舞龍運動的起源
舞龍又叫龍舞、玩龍、龍燈、龍燈會、耍龍、玩龍燈、盤龍燈、鬧龍燈等。關于舞龍的起源,至今仍沒有一個的說法。從目前所有的資料看,龍的起源遠遠早于龍舞的出現(xiàn),也就是說,盡管人們認為人類的求雨儀式是古老的祭祀儀式之一,而龍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但無論如何,舞龍運動的發(fā)展只是龍之歷程的一個后發(fā)現(xiàn)象,一個帶有延伸意義的現(xiàn)象。比舞龍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國西北的新疆庫魯克山崖畫中也有一幅雙人舞圖,其中一人頭飾羽狀飾物,單腿獨立,一腿后舉,如鳥之欲飛;另外一人雙臂平展,正在邁步向前,頭上沒有飾物,卻在雙腿垂有尾飾,姿態(tài)很是靈動。古老的廣西花山崖畫中已經有明確的假形之舞人。他們動作整齊一致,頭戴鳥羽之類的飾物,舞蹈史學認定它是包容著漁獵生活之審美觀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鳥獸,似乎是古老的中華樂舞中的常見現(xiàn)象。這些例子說明,我國有著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傳統(tǒng)。在我國古代崖畫中幾乎沒有舞龍形象出現(xiàn),但假形之舞為舞龍的起源做了充分準備。
龍,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表征,參與到藝術性的表演活動中,被記載于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里。神話傳說中的龍形盡管已經非?;铎`活現(xiàn),但是還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與龍有關的紋像,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師二里頭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紋飾,其中許多圖像還不具備今天的龍之形態(tài),保留著蛇、魚等動物的形狀。龍與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渡胶=洝ご蠡奈鹘洝氛f: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止,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經有了關于作土龍求雨的明確記載。甲骨文卜辭中有龍字。相關的《甲骨文合編》記載:其作龍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載:十人又五口口龍口田,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