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的食性是草食性,通過千萬年的進化,對飼料的蛋白需求不及鯉鯽魚高,對溶氧的要求也高于鯉鯽魚。 經常有的人把草魚、鯉魚、鯽魚混養(yǎng)在一起。這幾條魚對飼料蛋白的需求各異,生長速度也不徑相同,飼料粒徑大小隨著生長階段不同也差異很大。有時為了兼顧鯉、鯽魚的營養(yǎng)需求,把飼料蛋白提高,或是為兼顧小個體魚吃到飼料,看到還很多魚在料臺附近,增加投食率,延長投喂時間,這些都為草魚疾病埋下了隱患。
首先草魚改來投喂飼料的歷史時間不長,在此之前草魚一直是吃草的,草能有多少營養(yǎng),為盡量的滿足營養(yǎng)需求,那就只有大量采食,所以草魚天生就貪食。如果任其自由采食,草魚可以從后腸吃滿到前腸,飼料到咽部都還會吃食。小個體草魚甚至可以吃到體重的8-15%,有時出現(xiàn)吃到撐死的現(xiàn)象。像草魚投料后,在水面上一冒一冒的,則是由于投料區(qū)魚的密度大,投料時間比較長,造成投料區(qū)的溶氧急劇降低。我曾看過內循環(huán)養(yǎng)殖中,只是把槽內的微孔增氧停掉,五分鐘內溶氧就從5.6毫克每升,降至1.6毫克每升。草魚吃飽后消化食物是需要大量溶氧的,機體的血液運輸著氧氣向腸道富集,而環(huán)境中的溶氧又在降低,是很容易引發(fā)草魚的其他器官病變。首當其中的就鰓,鰓是呼吸器官,缺氧時魚巴水的頻率加快,增加鰓小片和水體中氧氣的交換,但也同時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概率;還有就是肝臟,草魚吃得越多,對膽囊中的消化酶的需求量也會相應增加,這些膽汁都來自于肝臟的分沁,同時飼料中的有毒因子也需要通過肝臟,這些都無疑增加了肝臟的負荷,長期超負荷工作,自然容易引發(fā)病變。
其次投料管理的優(yōu)劣,也是引起草魚發(fā)病的因素。如果一口塘投料量是要投喂十包料,把這十包料分五次投喂,發(fā)病的概率一定比分兩次投喂小。少量多餐是化解草魚貪食的一劑良藥。同時控制好投喂時間,有條件的還可以讓投料機空轉幾分鐘到十來分鐘,長期投料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會讓草魚往投料臺聚集,目的就是盡可能的讓每條魚都吃到料。避免投料時間過長,投料臺附近的大魚從開始投料,一直吃到投料結束,吃得太飽,而小個體的魚又吃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