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雕塑的形,可能往往會很詫異,有個實物不就有形了嗎?此言非矣,一塊爛泥我們認為它沒有形,但一塊殘磚就很有形。我們說雕塑藝術的形和自然狀態(tài)的形是有區(qū)別的,一般來說,雕塑的概念通常是指占有三度空間的實體,而實體本身表現為線條、容積、重量、空間、機理、質感、色澤的集合并成為有機整體,即形體,而這個形體是在空間中運動的,有空間感和方向感,于是產生視覺上的沖擊,產生運動感,張力和生命的意象,雕塑作品通過形的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特定的精神意象,終成功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謂雕塑家就是這樣的玩家,我們說軍事家排兵布陣,聲東擊西這是他的玩意,油畫家擺弄色彩,作曲家安排旋律,電影家通過影像將故事以期寄托和表達情懷思緒,這是其重要的語言形式和藝術特征。因此雕塑家的看家本領就是擺弄形,制造一個好看的形,可觸可摸可感,有意蘊的形,這是它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所在。但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雕塑作品缺乏三維空間的形的概念。這個問題好像似事而非,應怎么解釋呢,記得錢紹武先生舉過這樣的例子,他說話劇和生活很相似,但其中情景和生活中J隋景是不能等同的,當原原本本地生活情節(jié)狀態(tài)照搬舞臺的時候,這戲是沒法看的,比如說話聲音、動作,話劇要夸張和凝練,細節(jié)要根據主題作增減濃縮,這是話劇必需的加工,如說悄悄話的情節(jié),在生活中它小聲地幾乎于忽略和聽不見,而在舞臺上它要面向觀眾做加強的處理,夸大聲帶和細節(jié)動作,要讓觀眾能清晰地聽到、感覺到,于是才算成熟的話劇被推上舞臺。表面看話劇和生活很近似,可以照搬了事,但微妙中是有本質的區(qū)別。這樣的例子可以用來解釋雕塑藝術中的形與自然形態(tài)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