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是一種處理尸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尸體燒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甕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
火葬儀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那里包括一個或多個的火化爐或火化“Retort”?;鸹癄t是一個工業(yè)用的火爐,它的溫度可高達870-980°C(1600-1800°F)確保能瓦解尸體?;鹪釄隹梢允堑亩Y拜堂或殯儀館的一部分,或墳場提供的獨立設施或服務。
現代火化爐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然而,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很多的火化爐都是可調校的控制系統(tǒng),用來監(jiān)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
珠寶首飾,如手表和戒指,通常會在火化前拆下并退回家屬。其他須拆除的非天然物件還有心臟起搏器,因為心臟起搏器可能會爆炸或損毀火化爐。在英國和其他國家,承辦喪葬者須在運送尸體到火葬場前把起搏器拆除,并簽署一份聲明,指出已拆除所有心臟起搏器。
告別儀式結束后,遺體將被火化。為了文明、衛(wèi)生火化,遺體都裝入一次性的包裝盒(袋)中。包裝盒(袋)隨遺體一同火化。用于火化遺體的爐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為普通爐和綠色火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