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是一種處理尸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尸體燒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甕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
絕大部分的火化爐都有標準大小。但一些比較大的城市會使用一些超大火化爐,這可處理重達200公斤的死者。 但是不是所有過重者都能使用這方法,有些必須轉(zhuǎn)為土葬方式。此外很多大型火葬場會另設(shè)一個小火化爐來處理年幼或夭折的兒童。
骨灰會被放置在一個容器里,它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紙盒,或一個花式的骨灰甕?;鹪嵋粋€不可避免后果是,還有微小的殘留骨頭碎片仍會留在火化時的容器內(nèi),并可能和隨后火化的骨灰混在一起。
并非所有火化后的剩余物的都是骨頭,也可能始來自漏取的珠寶、本身的靈柩箱、死者的修補牙齒的材料、外科植入物,如髖關(guān)節(jié)代替物等熔化后金屬硬塊。大件物件,如鈦髖關(guān)節(jié)代替物,通常在磨碎前拆除,因為它們可能會損害研磨機。經(jīng)過研磨,較小的金屬會被篩出,然后另外埋在遠離墳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