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葬禮 方人能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殯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總之,西方喪葬禮俗有人們可借鑒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zhì)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 西方雖然民族眾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采用哪種葬式,均葬于公墓。
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體發(fā)現(xiàn)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yī)生或驗尸人員簽發(fā)書面證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后對親友發(fā)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布。
纏頭:纏頭也十分講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結(jié)就在左邊,如果是女丁,那么打結(jié)就是右邊,前提是還有一個長輩在世,比如爺爺、奶奶,爺爺去世而奶奶還在世,那么打結(jié)就在左邊,如果以后奶奶也去世了,那么就不需要打左邊了,直接打結(jié)在額頭上,正中間。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結(jié)就明白去世的是誰,家中還有什么人。
靈堂:靈堂是為逝世的人搭建的臨時住宅,臨時供后人或者晚輩參拜供養(yǎng)。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城市遺體一般不在放在家中,(農(nóng)村還是大多放在家中的。)在一方桌前放一遺像即可,遺像前樹一靈位,用白字折疊,上寫某某什么什么多少歲而卒等等。桌子必須用方桌,然后擺上四樣,這四樣是“魚”“肉”“雞蛋”“面條”,還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樣菜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桃子不能上桌?)。前面是香一爐,長明燈一盞(燈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里面倒上花生油,然后用棉花搓一細長燈芯,點燃,棉花燈芯要夠燃燒三天),香和長明燈在點燃那時起,就不能滅,只有遺體挪出去或者把靈位帶走的時候才能滅,不能用人滅,自燃自滅。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寶盆(還有個比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燒的“錢”都放在這個罐中,在出殯的時候打碎,詳細時間是在“舉重”抬起棺材的瞬間摔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