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銘旌
也叫“殃榜”(土語),常貼在門報兒旁邊,一般用長幅布帛書寫,也有的寫在木牌(可到賃貨鋪租賃)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部有座,牌子為約寬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長方形,兩邊為云字頭。銘旌上一般寫有死者姓名、字、號、官職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陰陽生撰寫。楮錢紙,是一種用白紙剪扎成的長條穗狀紙錢,男性死者在紙錢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則剪成凹字形,懸掛在門報兒下。但若是租賃別人房產(chǎn),則只能豎于門框旁,不得懸掛。楮錢紙是根據(jù)死者年齡一年一條紙錢,成殮完畢必須燒掉。
門報兒、銘旌、楮錢紙的貼擺以出家門男左女右為標準。立幡桿,多為大戶人家為顯赫財勢所為,從人死后直立至出殯。幡桿共3棵,長達8尺,杉木,上刷白粉。亡男,門左立兩棵,桿頂掛紙鶴幡,門右立一棵,頂桂枝;亡女,則相反。更有甚者還搭制牌樓。死者的長子或次子要到專門的刻字店去印刷報喪帖(俗稱“六子”),其內(nèi)容與銘旌相同。孝子們要手執(zhí)報喪帖披麻戴孝到親友家登門報喪(富戶讓茶房或仆人持帖報喪,遠道者郵寄)。孝子下跪,雙手扶地,行盡孝報喪禮。民國初年,多行鞠躬禮。現(xiàn)仍有行單腿跪拜禮者,并采用貼門報兒、懸掛楮錢紙等為報喪方式,有的還在報紙上刊登訃告,而銘旌、報喪帖、幡桿等均已絕跡。
圓墳 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并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zhuǎn)3圈,反轉(zhuǎn)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圓墳后,喪禮基本結(jié)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時均設祭。五七時,必須由孝子親手焚燒紙糊的彩人。據(jù)說以此可減輕死者生前罪過。六十日焚燒紙糊的船轎,傳說可使死者的靈魂渡過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誕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墳)和清明節(jié)等,晚輩再到墳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動幾乎都在家中之靈牌兒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