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首先需要的是墳地。舊時,漢族多采用土葬,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墳,即私人墓地。墳地的選擇是由陰陽生根據(jù)八卦的陰陽五行擇定“風水寶地”,俗稱“相陰宅”。那時,凡是能夠買得起地的人家都盡可能購置墳地,為的是讓自己的祖宗安生。民間普遍認為亡者以“入土為安”。那些赤貧之家無力購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稱為“亂葬崗子”。
壽衣講究在生前制作,一般人一過50歲就可以開始準備壽衣的布料,年過70歲便可預做壽衣。無論何時亡故,壽衣都是棉的,且以穿單數(shù)為吉,即里外的數(shù)量有三件、五件等均可。制作壽衣有許多媽媽例兒,如針線不能打結或使用疙瘩袢,以免死者在陰間結疙瘩;不能在壽衣上釘扣子,死者不能穿單褂,而且在換裝裹時必須把領子撕開一個小口,因為這些都帶有“子”字,像褂子、扣子、領子等都諧音將兒子、孫子等“掛走”“扣住”“領走”,因而成為喪事中的忌諱。倘若生前沒備好壽衣,兒女們則臨時趕制,這時無論多么悲傷,眼淚也不能落在壽衣上,否則,死者將不安寧。至于外面套的壽衣,可以在死后由家人到壽衣店現(xiàn)買。天津的估衣街就以專售估衣、壽衣而聞名(明朝時,估衣街以運河水手在此買賣舊衣服和小手工業(yè)者出售粗布服裝而得名,后來,街上許多大的綢緞莊如瑞蚨祥、謙祥益等也都在店鋪內設專柜出售壽衣)。至于佩飾也有講究,女人可佩簪、釵、耳墜,但不能帶戒指。男人可戴扳指,便裝可佩“八寶墜”(耳挖、牙簽、胡梳等一串飾物),官裝可佩朝珠。舊制有清封品秩者才能著官裝佩朝珠,無封誥者僅在帽上有金頂,不佩朝珠。但男女完必不可少的為一“九連環(huán)”佩物(狀為佛教人物手持的降魔杵),女簪于發(fā)髻,男握手中,說是為亡魂西行途中經惡狗林、鬼門關時驅惡犬,扣鬼門關所用。
換好裝裹后,要請畫師為死者畫像,用以布置靈堂。杠房人抬來“床板兒”,也就是靈床,亦稱“逍遙床”,將死者安置在床板兒上停靈。死者停靈要頭對屋門,并在頭前設一小供桌,點上燜燈,擺上水果、
五谷、點心(硬皮、小八件兒)等供品。其中一定要給死者供上一碗裝滿飯菜的供品,放一雙筷子,謂之“倒頭飯”。同時燃香,香的兩頭點燃,橫放在香架上,謂之“倒頭香”。此外,在桌前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具,合家舉哀焚紙。并于門外焚燒紙糊的轎子,謂之“燒倒頭轎”,意在讓死者靈魂乘轎上西天。貧窮者可用炊具笊籬代而焚之。
此時,家人要將停尸屋內所有的帶玻璃鏡子的物品移置別室或用白布、白紙遮蓋嚴,直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揭開。俗傳是防此等物品照映亡人,使其靈魂被攝入,不能順利離家。同時還要在窗戶紙上捅一個洞,意思是讓死者靈魂從這里赴望鄉(xiāng)臺。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