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首先需要的是墳地。舊時,漢族多采用土葬,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墳,即私人墓地。墳地的選擇是由陰陽生根據(jù)八卦的陰陽五行擇定“風水寶地”,俗稱“相陰宅”。那時,凡是能夠買得起地的人家都盡可能購置墳地,為的是讓自己的祖宗安生。民間普遍認為亡者以“入土為安”。那些赤貧之家無力購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稱為“亂葬崗子”。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墳前立一長方形石質墓碑,碑文男女有別,若死者為父親則寫“先考×××府君之墓”或“先嚴×××府君之墓”;若死者為母親則寫“先妣×門×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陽書寫格式與銘旌、本主牌相同。碑陽上刻龍紋,中間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陰寫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為人、事跡寫成傳記。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個月,共27個月。以后改為1年或100天。服孝期間(一般在百日內(nèi))不剃頭、刮臉、剪指甲、飲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節(jié)或親友舉辦慶典,亦不拜禮和慶賀(至今,若家中有喪事,年春節(jié)不許去各家拜年)。家中女眷也要素妝。特別是出殯前,家中一定不能有孕婦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