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地的購置視家族財力而定,有一塊地、二塊地、三塊地之分。一塊地大約3至5畝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業(yè)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兒女均在邊角地掩埋;二塊地10畝8畝不等,包括前地、后地。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結(jié)過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員,一般是前地大、后地??;三塊地的分布與二塊地類似,只是第三塊占的比例極小,稱“起土地”,每年掃墓時添墳之土即來源于此。
換裝裹
茶房進(jìn)入死者家的件事是為死者“換裝裹”。即為死人換上壽衣。這時,要先為死者用酒精或清水沐浴,擦拭身體,絞臉,梳頭(男性要剃頭,只剃前不剃后,俗稱“留后”),修正遺容,后換上壽衣。壽衣在檔次規(guī)格上懸殊極大。一般的是有棉襖棉褲1套,外套長袍1件。男戴風(fēng)帽或平頂瓜皮帽,女戴護(hù)白披肩的風(fēng)帽,俗稱“觀音斗”。布襪淺鞋(鞋底或繡或畫蓮花圖案)。另有黃色硬胎元寶型頭枕、腳枕各1個。不可少的為黃色褥單和白色蓋單,俗稱“鋪金蓋銀”。白布單又稱“蒙臉被”。稍好一些的壽衣是男裝可套馬褂,女裝可著明朝服飾,外罩對襟大領(lǐng)氅衣,“鋪金蓋銀”,外加天藍(lán)色或紅色繡游龍戲鳳或八仙及飾有海水江牙、紅日出水圖案的被褥,俗稱“海褥海被”。者,男裝袍外穿清裝官氅補褂,戴清裝官帽。女裝在裙氅外套霞帔,戴鳳冠。壽衣的高低規(guī)格還在于質(zhì)料做工??季空叨嘤蒙系染I綾,圖案多為“壽”、“卍”、“牡丹”、“仙鶴”、“龍鳳”等,并綴以珠寶,極盡豪華奢侈。凡外面套的袍、裙、霞帔、靴、鞋等壽衣都須到專門的壽衣店買現(xiàn)成的。而里面的衣服都是自家縫制。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dāng)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hù)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縫孝衣
也叫“裁孝衣”、“扯孝衣”,是為死者家眷縫制的衣服,多由親鄰中的中老年婦女(必須是全可人)幫助縫制。帽子、腰帶等則多在賃貨鋪租賃,富有人家多自家縫制。?
孝衣的穿戴規(guī)矩很多。如嫡親子女、媳、孫、孫媳等為“重孝”,內(nèi)穿白粗布褲襟,白粗布腿帶,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襲對襟無袖過膝褡袢,腰系孝帶。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頂儒中外帶麻冠,側(cè)綴麻絡(luò),俗稱“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單雙棵之分,若父母雙亡則要用兩根麻纏繞。女人則一律頭戴用白布折成2寸寬的布帶,圍在頭上腦后交叉,用白布裹銅錢以發(fā)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間,俗稱“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縫紅布條,俗稱“孝子鞋”。一般從梁冠和腰帶上即可分辨親疏關(guān)系。此外,從孝服的顏色和披麻的粗細(xì)也可分辨親疏關(guān)系。嫡親孝男孝女的孝服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親的孝服為漂白色;孫子輩的要在孝服上戴紅絨球,俗稱“纓兒”。孫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孫(女)則戴在偏側(cè),以區(qū)分關(guān)系。此外,長子、長孫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們的孝帽則要置于供桌右角。對前來的吊唁者要給約四五尺白布一幅,謂之“扯孝”。孝衣的縫制雖然簡單,但講究頗多,縫頭在外,不包邊,不釘扣子,以寬大為主。若父母雙亡,用雙線縫制,帶子也得齊頭;若只一方亡故,則要縫單線,帶子長短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