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還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氣后先不哭,說是怕“返尸還魂”。需待一切處理停當,而且要舉行“叫道”后方可舉喪哀哭?!敖械馈笔怯砷L子持大馬勺(飯勺)用力頻頻敲擊停靈之屋的屋門上框,邊敲邊喊:“爸爸(或媽媽)西天大道??!走西天大道??!”喊畢,將飯勺用力扔上屋頂。喊時還要腳踏門坎面朝屋外。
選材
也叫“看材”,是為亡者籌備棺材。舊時有專門的材廠,既出售木料,也出售現(xiàn)成棺材。一般都由孝子親自到材廠選材攏制棺木,也稱“迎材(寓“財”)。棺木大都是用13塊圓形柏木組成,故稱為“十三圓”。孝子看好材后,由材廠運到事主家,并負責制棺,以取在住宅門前叮當攏材之響聲,稱為“攏材”“磕材”或“磕響材”。棺材的里部要用“泥子”將縫隙填嚴實,用毛頭紙、夏布、雙超紙等糊二三層,其效果如同漆好的一樣,不漏水、不透氣。然后再掛上紅綢或紅布里兒;外部用大漆油2~5道,四周還要描上“壽”字圖案的金邊。寫材頭字的臺頭因人而異。清末凡有功名者,起筆用紅漆書“請封”兩字,下面再以白漆寫功名、姓名年齡等。一般人家則無此講究。父亡,起筆寫“先父”或“顯考”、“先考”;母亡,寫“先母”或“顯妣”、“先妣”。后寫“靈位”或“之靈位”。若是父母雙亡,材頭字為雙數(shù),一方先亡,則為單數(shù)。棺木被認為是死者在陰間的住宅,所以,人們對此都十分重視,不肯將就。有的人還把棺木看作是壽和財?shù)南笳鳎瑢⑺鳛閴鄄?,所以在生前就準備好(須在農(nóng)歷閏年準備),作為吉祥物來為自己增壽,內(nèi)放不倒翁玩具。特別是年過六十花甲以后,每年都請漆作坊的人為棺木重油一遍。漆時,用朱砂打底,大漆罩面。這樣,幾道漆下來,棺木烏黑锃亮,扣拍發(fā)玉石之聲。一般鑒別棺材的好壞,以8寸厚為棺;7寸厚為材;6寸厚為薄材,也稱“狗碰頭”,即有不成材之意,為劣等。?
棺材成殮,即為靈柩。若在棺外再做一,亦稱柩。柩用水紅布里、洋紅縐面制成,面上有銀耳環(huán),柩外前臉也制有材頭字,柩外雇人扎彩,男亡扎五福字,女亡扎蓮花。?
圓墳后,喪禮基本結(jié)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時均設(shè)祭。五七時,必須由孝子親手焚燒紙糊的彩人。據(jù)說以此可減輕死者生前罪過。六十日焚燒紙糊的船轎,傳說可使死者的靈魂渡過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誕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墳)和清明節(jié)等,晚輩再到墳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動幾乎都在家中之靈牌兒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