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衣講究在生前制作,一般人一過50歲就可以開始準備壽衣的布料,年過70歲便可預做壽衣。無論何時亡故,壽衣都是棉的,且以穿單數(shù)為吉,即里外的數(shù)量有三件、五件等均可。制作壽衣有許多媽媽例兒,如針線不能打結(jié)或使用疙瘩袢,以免死者在陰間結(jié)疙瘩;不能在壽衣上釘扣子,死者不能穿單褂,而且在換裝裹時必須把領子撕開一個小口,因為這些都帶有“子”字,像褂子、扣子、領子等都諧音將兒子、孫子等“掛走”“扣住”“領走”,因而成為喪事中的忌諱。倘若生前沒備好壽衣,兒女們則臨時趕制,這時無論多么悲傷,眼淚也不能落在壽衣上,否則,死者將不安寧。至于外面套的壽衣,可以在死后由家人到壽衣店現(xiàn)買。天津的估衣街就以專售估衣、壽衣而聞名(明朝時,估衣街以運河水手在此買賣舊衣服和小手工業(yè)者出售粗布服裝而得名,后來,街上許多大的綢緞莊如瑞蚨祥、謙祥益等也都在店鋪內(nèi)設專柜出售壽衣)。至于佩飾也有講究,女人可佩簪、釵、耳墜,但不能帶戒指。男人可戴扳指,便裝可佩“八寶墜”(耳挖、牙簽、胡梳等一串飾物),官裝可佩朝珠。舊制有清封品秩者才能著官裝佩朝珠,無封誥者僅在帽上有金頂,不佩朝珠。但男女完必不可少的為一“九連環(huán)”佩物(狀為佛教人物手持的降魔杵),女簪于發(fā)髻,男握手中,說是為亡魂西行途中經(jīng)惡狗林、鬼門關時驅(qū)惡犬,扣鬼門關所用。
還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氣后先不哭,說是怕“返尸還魂”。需待一切處理停當,而且要舉行“叫道”后方可舉喪哀哭?!敖械馈笔怯砷L子持大馬勺(飯勺)用力頻頻敲擊停靈之屋的屋門上框,邊敲邊喊:“爸爸(或媽媽)西天大道?。∽呶魈齑蟮腊。 焙爱?,將飯勺用力扔上屋頂。喊時還要腳踏門坎面朝屋外。
扎彩
是一種用紙和竹劈子扎制的隨葬品。從事這一手工藝的作坊被稱作“扎彩作”,其可根據(jù)需要扎制各種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馬、牛、車、轎、箱、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開路鬼等。?
當死者家人備材時,扎彩作就要根據(jù)茶房通報的死者情況,為其扎制所需的扎彩。死者若為男,必定得扎車、馬,說是供男人在陰間乘坐;若死者為女,少不得扎牛和轎。特別是牛,對女人有特殊意義。
因為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將女人看作污穢,就連她們的經(jīng)血及涮鍋洗碗洗衣等用的水也看成是她們的罪。所以,當女人死去,一定得有牛在陰間喝掉女人一生的臟水,免得再到陰間受罪,起到贖罪作用。至于箱、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扎彩時都不可缺。?
扎彩的行當在20世紀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從80年代始,這種風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傳統(tǒng)外,又出現(xiàn)很多現(xiàn)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組合家具、沙發(fā)、汽車、洋房別墅應有盡有。?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墳前立一長方形石質(zhì)墓碑,碑文男女有別,若死者為父親則寫“先考×××府君之墓”或“先嚴×××府君之墓”;若死者為母親則寫“先妣×門×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陽書寫格式與銘旌、本主牌相同。碑陽上刻龍紋,中間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陰寫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為人、事跡寫成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