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
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即將死尸置于專門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將死尸背到河邊肢解后,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將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天葬
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鷲鷹食后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后,停尸數(shù)日,請喇嘛念經(jīng)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nèi)?,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肉骨剝離。后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喂食。將屍體棄至曠野供野獸撕噬,為極多民族所采行,認為既方便又有益于死者靈魂。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視尸體為不潔。孟買之帕西人(Parsi)有所謂“靜默之塔”,塔圓而高,死者被抬至塔頂,由侍者排列于環(huán)繞深坑之石臺上;屍體經(jīng)禿鷹撕噬數(shù)小時后僅剩骨架,侍者乃將之一一推入深坑。蒙古游牧民族視死于曠野為高貴之死,臨終者尚未斷氣即被棄于野,供野獸吞噬;童尸或嬰尸則裝袋置于十字路口,首先路過者有責任將袋口解開,俾靈魂獲得解放、轉(zhuǎn)世。印度那加族(Naga)、澳洲中部土人及若干北美印第安人如蘇族,將尸體盛妝放入鹿皮或水牛皮袋縫合,置于樹上或平臺上,距地2.5米(8呎)高,1年后再予埋葬。
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寬亦有十余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guī)則。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nèi)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zhí)“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fā)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xi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