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⒎纱倒臉穾煂б狡綍r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里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后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shù)月至數(shù)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攞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吊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后,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送盤場(音義,個人認為應該是送盤纏):在逝世后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過三天),送行時,長子抱靈位,直屬男丁拿一拐杖(就是前文說的那沾燒紙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狀(一定要雙手拄著拐杖,拱腰前行。),(如逝世著為男性長輩,女性長輩或者晚輩,不知禮儀如何)其余后人跟隨其后,小聲禱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錢,送至十字路口,在燒錢后,畫一圈,表明以示財不外溢。焚燒完畢,眾親屬哭著走回家中?;仂`堂后,對其遺像和靈位,繼續(xù)哭,這個時候,一般男子在屋內,女子在屋外。后繼續(xù)到剛才的十字路口,焚燒紙馬,(男性長輩燒紙馬,女性長輩燒紙牛,晚輩不知道燒什么?)后伏地痛哭,然后按照來時順序,再回靈堂。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輕孝,重孝就是直屬子女,兒子,女兒,孫子等,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白鞋,孫子、兒子如果未結婚,只需要纏頭就可以了,如果結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輕孝就是女婿,外戚,只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