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以表現龍精神為載體而產生的。在《周易·乾卦》中就有記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商代,《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了先民作“土龍”求雨的風俗,這種求雨風俗曾被描述為“執(zhí)物舞成龍的情形,他們身手相續(xù),躍上伏下流動回環(huán)”。
舞龍運動大部分是在行進動態(tài)中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滾、騰越、纏絞、穿插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tài)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于舞龍技巧之中,或動或靜,組成優(yōu)美形象的龍的雕塑,展現龍的精氣神韻。
舞龍舞獅的音樂伴奏是烘托氣氛、轉換節(jié)奏、激勵隊員情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樂器的配置因地域而異,伴奏可選用鼓樂、吹打樂等多種形式,也可使用符合舞龍舞獅特點的音樂帶進行伴奏。舞龍舞獅常用的樂器有鼓、大鑼、小鑼、鈸、嗩吶等。
舞龍舞獅的音樂伴奏一般選用傳統喜慶的音樂為素材,根據舞龍舞獅套路進行剪輯處理,使之和套路動作緊密配合、協調一致,以達到烘托氣氛的作用。常用的素材有《龍的傳人》《我是中國人》《金蛇狂舞》《中國人中國龍》《龍獅精神》《中國功夫》《龍騰虎躍慶新年》《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八百里洞庭美如畫》《彩龍舞東方》《荷花頌》《蛟龍嬉舞》《藏龍臥虎》《男兒當自強》《祖國是一幅美的畫》《蛟龍喜獅鬧新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