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獅舞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jīng)是惟肖惟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xiàn)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zhí)葵扇帶領。
獅舞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涂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獅舞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獅舞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四川的《高臺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nèi)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jīng)批準列入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