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為球形,球體直徑為0.33-0.35m,桿高(含珠)不低于1.7m。重量不得小于3kg,外形寬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長不小于0.9m,桿高不低于1.25m,(含桿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龍比賽通常以九節(jié)布龍參賽,龍身為封閉式圓筒形,直徑為0.33-0.35m,全長不小于18m,龍身桿高(含龍身直徑)不小于1.6m,兩桿之間距離大致相等舞龍比賽的計時是以位運動員踏入賽場就掐表計時,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候場,則以位運動員開始動作開表計時。在完成套路動作的后一個隊員離開賽場時停表,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結束,則以全體運動員完成靜止造型動作后停表。
舞是福建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 成儀仗隊。用木雕成,涂上色彩,顯得古樸、莊嚴。祭祖時,執(zh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 舞表現(xiàn)了“九龍” 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親”、“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綜觀各地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