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guān)于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dāng)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xiàn)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dú)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tài)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xiàn)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后,獅舞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梢娞拼延歇{子舞。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舞子。
到了唐朝,獅舞子已發(fā)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舞子”。當(dāng)時的獅舞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guī)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獅舞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我國流行的舞獅,有文獅、武獅之分。"文獅"動作細(xì)膩詼諧,主要表現(xiàn)獅子的活潑及嬉戲神態(tài),如掄球、戲球、舔毛、搔癢、打滾、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獅"則重技巧和武功的運(yùn)用,如騰、閃、躍、撲、登高、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表現(xiàn)獅子的威武性格。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lǐng)。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