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有雙人合扮的大獅或單人獨扮的小獅。全身獅皮覆蓋, 外觀酷似獅子。表演獅舞要憑一定的武術(shù)功底,并要堅持練習。表演時,一人手持彩球或頭 帶面具在前引逗獅子做抖動、搔樣、跌撲、跳躍、踩球、過板、登高等動作,并配以鑼鼓聲 ,動作合拍,惟妙惟肖,逗人喜愛。春節(jié)期間,各地的耍獅隊都要走村串戶表演,俗 稱“獅子拜年”,受拜單位或人家,要掛紅封包,讓耍獅隊搭人梯摘封包。這是一場驚險的 技功表演,十分吸引觀眾。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lǐng)。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在長期的流傳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的創(chuàng)造,形成了不同地區(qū)的舞獅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量見長,獅頭重達90余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動作矯健,能躍上五張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
安徽的《手獅子》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彌漫中,騰空躥跳,既驚險又顯勇猛;
四川的《高臺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nèi)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jīng)批準列入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