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起源說
有關(guān)舞獅子的文字記載,早見于《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xù)向漢朝進貢,否則便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漢章帝先后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后來金毛雄獅狂性發(fā)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就將獅皮剝下,由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后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形式有雙人合扮的大獅或單人獨扮的小獅。全身獅皮覆蓋, 外觀酷似獅子。表演獅舞要憑一定的武術(shù)功底,并要堅持練習(xí)。表演時,一人手持彩球或頭 帶面具在前引逗獅子做抖動、搔樣、跌撲、跳躍、踩球、過板、登高等動作,并配以鑼鼓聲 ,動作合拍,惟妙惟肖,逗人喜愛。春節(jié)期間,各地的耍獅隊都要走村串戶表演,俗 稱“獅子拜年”,受拜單位或人家,要掛紅封包,讓耍獅隊搭人梯摘封包。這是一場驚險的 技功表演,十分吸引觀眾。
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fù)明”之意,現(xiàn)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盖唷褂玫氖巧恕0焉思袄?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shù)回,表現(xiàn)猶豫,然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獅舞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jīng)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zhí)葵扇帶領(lǐng)。
獅舞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涂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獅舞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yīng)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獅舞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