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起源說
有關舞獅子的文字記載,早見于《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xù)向漢朝進貢,否則便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漢章帝先后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后來金毛雄獅狂性發(fā)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就將獅皮剝下,由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后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jié)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jīng)以招來游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jié)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舞子的盛況。
獅舞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jié)目。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獅舞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jīng)是惟肖惟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jié)者為雄獅,有綠結(jié)者為雌性。北獅表現(xiàn)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