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撲克牌的起源,目前學(xué)術(shù)界仍有諸多爭議,比如,有學(xué)者認為撲克牌初是威尼斯商人用于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的工具,也有學(xué)者推測撲克牌是專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法國皇帝查爾斯六世設(shè)計的,而我國宋代流行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也與撲克牌頗為相似……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撲克牌是由塔羅牌演變而成日益趨于主流觀點。此外,撲克牌還是歷法的縮影。牌中52張正牌象征著一年52個星期,兩張副牌則是太陽與月亮的化身。桃、杏、梅、方四種花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每種花色是13張牌,則代表著每個季度的13個星期,13張牌的點數(shù)相加為91,正好是一個季度的天數(shù)。撲克牌亦深入人文歷史。牌中的J、Q、K分別為英語Jack(騎士)、Queen(皇后)、King(國王)的縮寫,12張牌中的人物分別代表了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名人。
清代晚期,一種叫做麻將的棋牌游戲正在此時開始定型并逐漸形成今天的樣式。初,麻將多用陶瓷、竹骨所制,進入民國后,又誕生了膠木麻將。受此影響,國人又將撲克的內(nèi)容移植到了麻將的載體上,這便是本文此前提到過的“麻將式撲克”。
撲克的尺寸:
1.橋牌尺寸:為常見的紙牌尺寸便是橋牌,大小是5.7*8.8cm,相對適合中國人手的大小。這個尺寸也是今天我們在大部分地方能夠隨意買到的撲克牌。
2.標準尺寸:適用于國際撲克類比賽的標準尺寸,是僅次于橋牌尺寸出鏡較多的一款紙牌,大小 是6.3*8.8cm。
3.特大尺寸:多見于小丑的表演,展示等的需要才會制作。
4.特小尺寸:為方便攜帶,近代人們發(fā)明出來的產(chǎn)品,尺寸一般介于3.2*8.7cm-3.7*6cm之 間。
在明代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的戲娛用具。紙牌開始共有60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lián)盟宣布,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