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可分為三種境界:“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此乃第 一境界。寓章飲茶可以使人清醒,遠(yuǎn)離昏沉,達(dá)到澄明之境?!霸亠嬊逦疑瘢鋈顼w雨灑塵”,此乃第二境界。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可除去世俗的污塵,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顯得空靈澄明?!叭嫳愕玫?,何須苦心破煩惱”,此乃第三境界。這可以說是品茶的境界,不僅超脫塵世,同時也得到了的審美愉悅,是一種的人生享受,在干百年來的文人墨客中,也許只有陶淵明才能達(dá)到如此此境界。
獨品得神。實際上是茶人與茶的對話,是茶人的心與大自然的對話。獨品時沒有干擾,心更容易虛靜,精神更容易集中,情感更容易隨著飄然四溢的茶香而升華,思想更容易進(jìn)入玄悟冥想、物我兩忘的幽境。即在“啜之淡然,似乎無味”的茶湯中,品出茶的味外之味,領(lǐng)會茶的“物外高意”,達(dá)到清心悅神。獨品無拘無束,自煎、自斟、自飲,在恬淡而樸實、輕松而怡然的氛圍中,人蕞容易心馳宏宇、神交自然,所以稱之“獨品得神”°
對啜得趣。品茶不僅可以是人與自然的溝通,而且是很好的社交手段,可以是茶人之間心與心的相互溝通。邀一知己相對品茗,或推心置腹傾訴衷腸,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松下品茶論弈或幽窗茗吟詩,這些都是人生的樂事,故曰“對吸得趣”。無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人,只要有文化底蘊且愛茶,那么他們在對啜品茗中所得的妙趣都是難與俗者言的。
眾飲得慧。中國茶道從創(chuàng)始之初對于品茗飲茶的人數(shù)就沒有任何限制,唐大歷九年(74年)春,顏真卿與陸羽、皎然、李尊、裴修、潘述裴循等19位名士聚會,在長興竹山寺品茗吟詩,喜作聯(lián)句被載入《水堂集》成為千古美談。白居易在古稀高齡之后還廣邀當(dāng)時相知的壽星共同品茗,“洛中九老茶會”也在后代茶人中為佳話。眾多人相聚品茶必有語言交流,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T诖蟊娖奋鴪鏊艿玫胶芏嘈畔?學(xué)到很多書本上所學(xué)習(xí)不到的知識,同時茶人們相互啟迪,有利于增長聰明才智,故曰“眾飲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