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飲得慧。中國茶道從創(chuàng)始之初對于品茗飲茶的人數(shù)就沒有任何限制,唐大歷九年(74年)春,顏真卿與陸羽、皎然、李尊、裴修、潘述裴循等19位名士聚會,在長興竹山寺品茗吟詩,喜作聯(lián)句被載入《水堂集》成為千古美談。白居易在古稀高齡之后還廣邀當時相知的壽星共同品茗,“洛中九老茶會”也在后代茶人中為佳話。眾多人相聚品茶必有語言交流,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在大眾品茗場所能得到很多信?學到很多書本上所學習不到的知識,同時茶人們相互啟迪,有利于增長聰明才智,故曰“眾飲得慧”。
品茶不僅是對色、香、味、形的鑒賞,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對充滿詩情畫意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種超然優(yōu)雅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喝茶,需要氛境?;颡氾?,或三五投緣敘懷,身入佳境,心出自然,全在一個“情”字。沐和風,憐麗日,不急不躁,隱形于“潛”字。望星云,邀明月,空山蛙鳴,唇齒盈芳,漸進“品”字。步臺階,行曲徑,賞山花撫矮草,只為一個“怡”字。動中求靜,淺斟低唱,臟腑于內(nèi),全在一個“養(yǎng)”字。憶往懷舊,難忘經(jīng)歷,真水無香,美不過一個“思”字。曠野倚石,臥看白云,拋卻世間浮雜,只求一個“閑”字。十年磨一劍,成竹在胸,志在一個“遠”字。風過塵香,坐地日行八萬里,飄然一個“仙”字……
茶道具有自己的審美特點,它追求簡約、和諧、自然、雅致和謙遜的氣氛、以及精美的裝飾和審美標準,茶道的美學價值在于其營造出的振奮人心的氛圍,以致讓參與者能夠真正沉浸在其中而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