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方劑分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yī)文獻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浙江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方劑學的教學工作,治學嚴謹,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教師”稱號。長期堅持臨床,醫(yī)術精湛,2001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醫(yī)”稱號。
醫(yī)案
單某,女,時年55歲,2018年6月15日初診。已3年,近1個月來加重,難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時左右,伴口苦,右關脈大,左關脈弦,舌尖紅苔薄膩。
診斷:(痰熱擾心型)不寐。
治則:化痰清熱。
方藥: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片,炒枳實10g,竹茹10g,黃連3g,郁金12g,丹參15g,米仁30g。共7服,水煎服,日1服。
6月23日二診:夜寐已好轉,余癥同前。上方姜半夏改12g,黃連改5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7月13日三診:夜寐繼續(xù)好轉,仍口苦,便溏,右關大左關弦,舌紅苔薄。上方改姜半夏10g,黃連4g,加太子參20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以后患者以黃連溫膽湯化裁繼續(xù)1個月。2個月后隨訪,患者睡眠改善,每夜能睡6小時左右,口不苦,納可,便調。
按:本案患者平素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積濕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故心煩;痰郁化火則見口苦;舌尖紅苔薄膩,為痰熱內擾之征。右關屬脾,右關脈大,連建偉認為是陽氣旺盛,脾胃尚強;左關屬肝,左關脈弦為肝氣郁滯,治當燥濕化痰、清熱除煩,方用黃連溫膽湯(由溫膽湯加黃連而成)。溫膽湯的古書記載,早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膽虛實第二》篇,有云:“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彼幱砂胂摹㈥惼?、枳實、竹茹、甘草、生姜組成。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y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杭州泰山堂連建偉預約掛號
診治范圍
擅長中醫(yī)內科脾胃病、中醫(yī)婦科不孕癥。
教育經歷
1980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工作經歷
1980年,從北京中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到現(xiàn)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方劑學教研室執(zhí)教。
曾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副教授、方劑學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講師。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專業(yè)為中醫(yī)臨床基礎和方劑學,研究方向為金匱要略方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歷代名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
重視調肝,硫木扶土,以平為期
肝主疏泄,主一身氣機的升降出入。《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土得木而達。”脾為至陰之臟,必賴肝之疏泄,始能運化水谷以化生氣血。陳士鐸《石室秘錄》云:“肝,克土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明確指出了肝氣升發(fā)泄對于脾升胃降、脾運胃納的重要作用。
連老從臨證實踐中體會到,脾胃病因肝郁而發(fā)者十之六七?!案螢槠鸩≈?,胃為傳病之所”,若肝失疏泄,氣機郁結則脾胃升降失常,壅滯成??;或疏泄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戕;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氣亂為病。因此,肝氣無論太過或不及,均可直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故《血證論》云:“木之性主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癥,在所不免。
肝病易傳脾胃,故在脾胃病時應以開郁為先,疏肝柔肝之法貫穿始終,肝脾胃三臟共調,以平為期。正如葉天士所云,“治脾胃必先制肝”、“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實為從肝論治脾胃之綱領也。若以肝氣橫逆為主而脾虛不甚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味為主,舒暢肝氣;肝氣郁滯兼有脾虛者,則以逍遙丸加減疏肝健脾;肝郁化火者,方選景岳化肝煎解肝郁、清肝火;若肝火灼傷胃陰者,投以一貫煎加少量黃連來疏肝清肝、和胃降逆;若土壅木郁,因脾胃尖健而影響肝之疏泄功能者,以越鞠丸加味,和脾胃,疏肝木;若以脾虛失運為主而兼肝郁者,則以歸芍異功散為主,培土以榮木。臨床如已見肝病,則無有無脾胃病癥狀,時均應輔以健脾胃、助運化之品,方合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
連老指出,肝為剛臟,喜柔潤之性,因此遣方用藥時宜痿葉天士“忌剛用柔”之說,適當配合白芍、當歸等柔肝,也可用山萸肉、五味子酸甘化陰、以養(yǎng)陰柔肝,還可選用生地、枸杞以滋水涵木。巰肝時要注審而不傷陰,常用川樸花、綠萼梅、佛手等微辛而不燥烈耗陰之品,避用辛溫苦燥之藥,或在藥中酌加養(yǎng)胃陰之品,如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則無耗傷胃陰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