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案
單某,女,時年55歲,2018年6月15日初診。已3年,近1個月來加重,難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時左右,伴口苦,右關(guān)脈大,左關(guān)脈弦,舌尖紅苔薄膩。
診斷:(痰熱擾心型)不寐。
治則:化痰清熱。
方藥: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片,炒枳實10g,竹茹10g,黃連3g,郁金12g,丹參15g,米仁30g。共7服,水煎服,日1服。
6月23日二診:夜寐已好轉(zhuǎn),余癥同前。上方姜半夏改12g,黃連改5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7月13日三診:夜寐繼續(xù)好轉(zhuǎn),仍口苦,便溏,右關(guān)大左關(guān)弦,舌紅苔薄。上方改姜半夏10g,黃連4g,加太子參20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以后患者以黃連溫膽湯化裁繼續(xù)1個月。2個月后隨訪,患者睡眠改善,每夜能睡6小時左右,口不苦,納可,便調(diào)。
按:本案患者平素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積濕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故心煩;痰郁化火則見口苦;舌尖紅苔薄膩,為痰熱內(nèi)擾之征。右關(guān)屬脾,右關(guān)脈大,連建偉認為是陽氣旺盛,脾胃尚強;左關(guān)屬肝,左關(guān)脈弦為肝氣郁滯,治當燥濕化痰、清熱除煩,方用黃連溫膽湯(由溫膽湯加黃連而成)。溫膽湯的古書記載,早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膽虛實第二》篇,有云:“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藥由半夏、陳皮、枳實、竹茹、甘草、生姜組成。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jīng)中醫(y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yīng)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治脾宜升,治胃宜降,相濟為用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边B老認為,氣機之升降各有所主,與肝、膽、脾、肺、胃均有關(guān)。通過升降,臟腑各盡其職,氣血津液得以敷布,廢物糟粕及時排出,但以脾胃為升降之樞紐,正如東垣所云:“脾為太陰之臟,惡濕喜燥,燥則脾之清氣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則下濟肝腎;胃屬陽明之腑,惡燥喜潤,潤則胃之濁氣下降,以濡肝腎,肝腎濡潤則上滋心肺?!逼⒅鬟\化,其性主升,清陽得以上達上竅;胃主受納腐熟,其性主降,水谷入胃得以下行,是故《臨證指南醫(yī)案》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若脾胃升降乖常,則出現(xiàn)“胃病者,腹頂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欲不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連老認為,脾胃氣弱,清氣不升而反降為飧泄,當升脾;濁氣不降,而反上逆,則生脹,為嘔,為吐,為噦,為便團,當降胃。對脾虛小能運化水谷,精微不生,反生濕濁,而為泄瀉者,老師治以健脾、化濕祛濁,如香砂六君、參苓白術(shù)、資生丸,或溫中暖脾,如理中湯。若清陽不能上升而下陷濁氣不能下降而上逆,清濁反常,癥見脘腹脹滿、大便不暢時,應(yīng)升陽泄?jié)岵⑴e,使中陽升騰,濁陰方可下降,宜補中湯、升陷湯。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行為順,否則傳化無由,壅滯為病。對胃失通降,濁氣濁陰隨之上逆,應(yīng)通降鎮(zhèn)逆,方選旋覆代赭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可根據(jù)寒熱虛實靈活運用。對虛中夾實、寒熱互結(jié)、痞塞難開者,宜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羨瀉心湯等。連老強調(diào),脾為陰臟,其用在陽,不升則陽無所用;胃為陽麗,其用在陰,不降則陰無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陰陽,知其升降,明其補泄,才能抓住脾胃病的要點。
統(tǒng)籌攻補,補而勿滯,瀉而勿損
經(jīng)云:“陽道實,陰道虛。”脾為至陰之臟,其病多虛;胃為陽熱之腑,其病多實。脾虛證治以健脾補氣、溫中散寒之法,常用四君、理中之輩。胃實證治以瀉熱、通下、降氣、消導(dǎo)之法,常用白虎、承氣之類。連老強調(diào),脾胃病往往虛實夾雜較多,臨證不可一概而論。脾虛或兼有濕濁、濕熱之實,胃實或亦有氣陰之虛。因此,久病或老年體虛病者,每見寒熱虛實夾雜,治當寒溫并調(diào),虛實同顧,攻補兼施。
脾胃虛證,常以甘藥補之,然須把握氣機之升降,分清氣虛氣滯之不同。甘味之品易滯氣生滿、助濕生痰,常配伍陳皮、佛手、木香、蘇梗等導(dǎo)滯又甘能生濕,妨礙運化,凡因濕濁、飲邪阻滯中焦引起的嘔吐痞滿證,當忌用甘藥。胃陰虛正忌滋膩壅塞之劑,宜清補、平補,以達胃健納旺之目的,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扁豆之類,補而不膩。如用熟地等滋膩補藥時,常酌加陳皮、砂仁、木香等健脾之品,以防粘膩呆滯脾胃。
若胃火蘊結(jié)、陽明腑實、脾蘊濕熱等實熱證候,運用黃連、大黃、龍膽草之類苦寒之藥,須詳加辨證,否則僨事。若為胃氣虛弱,寒凝中焦,誤投苦寒方藥,則傷陽敗胃,或化燥竭陰。此外,胃喜潤惡燥,對于木香、砂仁、蒼術(shù)、厚樸、陳皮等辛香溫散之輩,雖有散結(jié)消痞之功,用于脾胃氣滯、濕阻、食積等證,但若久用重用,也必耗傷胃氣。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熱溫燥之品,雖有溫中散寒之力,然亦不可用之太過,謹防胃之陰津受耗。攻伐之劑,多為峻烈之品,祛邪之力猛,然傷胃之慮亦深,故常佐以草、棗和緩之藥,顧護胃氣,中病即止,使病退而胃不傷。
浙江省名中醫(yī)館連建偉網(wǎng)上預(yù)約掛號
科研成果
發(fā)表專業(yè)論文80余篇,研究的科研項目有:“小半夏湯防治化療嘔吐作用實驗研究”、“中醫(yī)腎臟理論發(fā)生學(xué)研究”、“疏肝利濕法對利福平所致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抗結(jié)核藥誘導(dǎo)肝損傷大鼠模型的研制”等,其中:《金匱要略校注》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2年度中醫(y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yī)腎臟理論發(fā)生學(xué)研究”獲2001年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課程建設(shè)標準及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03年省教育科委“九五”規(guī)劃重大研究成果二等獎,《三訂通俗傷寒論》獲得2004年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科技獎學(xué)術(shù)著作獎,“小半夏防治化療嘔吐作用實驗研究”獲浙江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