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快遞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qū))之間所進行的快遞、物流業(yè)務。例如意大利有一家專門經營服裝的公司,它有5000家專賣店,分布在60個國家,每年銷售的服裝約5000萬件。其總部在意大利,所有的工作都是通過80家代理商進行。若某一專賣店發(fā)現某一款式的服裝需要補貨,立即通知所指定的某一代理商,該代理商立即將此信息通知意大利總部,總部再把這一信息反饋給國際快遞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便根據專賣店的需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打包、組配、送貨。整個快遞過程可在一周內完成。
特點
一、快遞環(huán)境的差異性,不同的法律法規(guī)、人文、習俗、語言、科技發(fā)展程度和硬件設施。
二、快遞系統(tǒng)范圍的廣泛性,快遞本身的復雜性,加上國際快遞的特殊性,操作難度較大,面臨風險更多。
三、快遞的信息化要求決定其先進性,對信息的提供、收集與管理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有國際化信息系統(tǒng)的支持。
包裝要求
國際運輸中快遞對包裝的一般規(guī)定:
⒈貨物包裝必須堅固、完好、輕便,在運輸過程中能防止包裝破裂、內物漏出、散失。
⒉包裝的形狀應適合貨物的性質、狀態(tài)和重量,并且便于搬運、裝卸和碼放。
⒊在特定條件下承運的貨物、動物,如鮮活易腐貨物等,其包裝應符合對各貨物的特定的要求。
⒋對特小快件貨物(如小件樣品),必須外加一定體積的木箱或紙箱包裝(用填充料襯墊等),包裝后整個快件貨物的體積長、寬、高合計不得少于40CM,小一邊不得少于5CM。
⒌包裝內的墊付材料(如木屑、紙屑)不能外漏。
⒍如果貨物的包裝不符合要求的貨物,應向發(fā)貨人作出說明,要求發(fā)貨人改造或重新包裝后方可出運。
物流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世界范圍的社會化大生產必然會引起不同的國際分工,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包攬一切,因而需要國際間的合作。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流動是由商流和物流組成的,前者由國際交易機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后者由物流企業(yè)按各個國家的生產和市場結構完成。為了克服他們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開展與國際貿易相適應的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