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tǒng)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材質一般以木制為主,采用上等的香樟、梓木、銀杏,這些木制堅固耐用摸著手感,轎身上雕刻著十分漂亮的圖案或者文字。尺寸高度一般2米為主。
花轎古時候是娶親的重要工具,那時候基本上都是4人抬花轎,千面有開路的后面由跟隨的人群,洋洋灑灑加起來有幾十個人。所到之處非常熱鬧非常喜慶,現代社會花轎也大有用武之地,人們結婚厭倦了豪車想嘗試點新東西,就選擇花轎婚禮吧。
清單有:
中式婚禮道具:花轎、馬匹、迎親牌、宮燈、開道鑼、皇傘、火盆
中式婚禮演藝:嗩吶鑼鼓隊、舞獅舞龍、戲曲演出
中式婚禮服裝:鳳冠霞帔、狀元袍、媒婆、丫鬟、轎夫、馬夫、司儀
中式婚禮人員:轎夫、馬夫、媒婆、丫鬟、司儀
別人結婚用寶馬,我們結婚用真馬;別人結婚用汽車,我們結婚用馬車。個性張揚的時代,讓自己的婚禮與眾不同吧!結婚的好日子,太多的婚車充斥街頭,何不乘坐皇家馬車,用時尚而古老的儀式炫彩盛典來臨的時刻。榮耀一生的幸福。
武漢紫今成婚慶禮儀
新郎騎馬、新娘坐轎 中式皇家馬車婚禮
新娘坐轎新郎步行 新娘坐轎新郎坐滑竿
花轎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舉行婚禮。新郎如果去迎親,多為騎馬伴隨,有時也可乘坐藍、綠甚至紅色的小轎子跟隨。但因為婚禮尚未舉行,傳統(tǒng)上新郎新娘這時候不會同乘一轎。
花轎多為4人抬,有的時候加2人替換,或者在前后打傘、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轎、新郎家下轎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有關的民俗儀式;但具體情況則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轎一般不可以空著,而是坐一名男孩,稱為壓轎孩。
傳統(tǒng)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轎,寡婦再嫁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紙,稱為彩轎。至于納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轎,有些地方不能坐轎或者坐其他的轎。但總的來說,舊時女性一生多只坐一次花轎,因此是很有特殊意義的經歷。
俗話說:"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確實,在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中,一頂花轎稱不可或缺的道具,由
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禮,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經結婚登記婚姻便受到法律保護的今天,仍有許多新娘認為不坐轎車便算不上正式結婚--這種送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tǒng)花轎的變體。
搜撿史書,用花轎迎娶新娘的禮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轎子"這種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現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記載,已經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輿)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時代。在此以前,無論官民結婚,都用馬拉車輦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唐宋兩朝政府都頒布過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轎子的禁令,而只許皇帝和經他特許的高官老臣使用。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氣流行于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后,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后一直傳承下來。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變是怎樣發(fā)生的,便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