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的工藝制作
花轎選材要求既輕又有耐力,一般選用香樟、梓木、銀杏等木材,雕刻多是“八仙過?!?、“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喜上眉梢”等喜慶吉祥的題材?;ㄞI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采用了浮雕、透雕、貼金、涂銀、朱漆等裝飾手法,精美華麗,猶如一座黃金造就的佛龕。
花轎隊伍人數(shù)
標準的民間轎隊為22人配置。走在前面的是開道鑼、開道旗各2人,隨后為喜牌隊2人、民樂隊——嗩吶、笙、小鼓、镲共4人,喜扇2人,八抬大轎8人,后為龍鳳座傘2人。
民間轎隊中的22人保留了具有帝王風范的“旗鑼傘扇”儀仗隊,有些地區(qū)轎隊還要求”金瓜、利斧、朝天凳“這三樣物品各2人執(zhí)掌,更顯得威武震懾。22人轎隊簇擁著新郎迎娶新娘,新郎坐騎一般為高頭大馬或八抬龍椅,盡顯尊貴浩大、氣氛熱烈。
新娘下花轎的流程
1、箭定乾坤
按照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婚禮習俗來說,新娘子下轎之前,新郎要在堂前對著花轎連射三箭,驅(qū)趕一路上帶來的邪氣,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婚禮中的三箭定乾坤。新郎所射的這三箭,分別射的是天煞、地煞和轎煞。
2、新娘下轎
然后,新娘頭戴紅蓋頭,由兩個全福太太攙著,懷里抱著瓶、花等,來到新郎家大門口。大門口放著一塊捶布石,石上放一馬鞍,鞍上放一串制錢,新娘要從上面邁過去,寓意“前進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后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全福人把馬鞍抽掉,寓意“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
3、跨火盆
新郎家二門口要放一個火盆,新娘邁過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紅火、旺盛。在新娘過馬鞍、邁火盆的同時有的地方新娘子要踩瓦,破“房煞”。在新娘向院內(nèi)走時,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雜糧、彩色紙屑、草節(jié)、麩子、栗子、棗、花生等,目的在于驅(qū)邪門。
轎子原名"輿",早記載見司馬遷的《史記》,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有轎子了。晉六朝盛行肩輿,即用人抬的轎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轎"之名。北宋時,轎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臨安(今杭州)時,廢除乘轎的有關(guān)禁令,自此轎子發(fā)展到民間,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制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nèi)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早的"彩輿"(即花轎)。
把轎子運用到娶親上,早見于宋代,后來才漸漸成為民俗。那時,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當,凌晨,男方就會派來迎親的鮮艷的大花轎,這叫"趕時辰"。據(jù)說當天如有幾家同時娶親,誰趕的時間早,將來誰就會幸福美滿。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娶嫁篇》里有這方面的記述。這一習俗,在現(xiàn)在的泰安市寧陽縣沿汶河一帶的村莊還十分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