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婚禮程序:
1.司儀向賓客介紹新人父母。
2.司儀站在臺下(婚禮現(xiàn)場專門設置一個講臺)聽從督導引導。
3.請證婚人講話(時間大約3分鐘)。
4.在婚禮的音樂聲中,新人宣讀愛的誓言。段新娘讀,第二段新郎讀,第三
段新郎新娘合讀。
5.雙方家長代表發(fā)言。
6.蛋糕放在舞臺的左邊,高度一般是三層或五層。在上面放一對新人模型。代
表新生活的步。
7.新郎新娘倒大號的香檳酒。香檳放在舞臺的右邊。預示讓愛源源不斷流長。
8.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9.婚宴開始。雙方向父母敬酒,表達感謝養(yǎng)育之恩。
10.然后新人雙雙次退場。這時場內(nèi)的燈光暗下去,放煙霧氣,點燃每餐桌 上準備好的蠟燭,舞臺上也會出現(xiàn)巨大的蠟燭,當婚禮音樂響起,新人親自點燃。
11.接著第二次新人雙雙退場,等新娘換好中式旗袍,新郎換好唐裝,再雙雙步入婚禮現(xiàn)場。新郎新娘向父母獻花?;檠缯介_始。
12.新郎新娘開始一桌一桌的敬酒,玩比較文雅的婚禮游戲。
13.婚宴結束,新人和雙方父母在舞臺上向來賓致謝,新郎新娘在拱門門口目送客人離去。
花轎的選材
喜轎的轎幃有著極為鮮明的藝術風格,轎幃的選材非常講究,一般都選用紅色的綾羅綢緞等絲織品。上面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都被賦予了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講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轎幃上面一般都繡著“禧”字、金魚鬧荷花、丹鳳朝陽、麒麟送子、富貴牡丹、事事如意等喜慶、吉祥的圖案??椑C工藝極為精湛細膩,所繡的畫面豐滿而充實,圖案非常生動、新穎。轎幃的材料和圖案的顏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鮮艷、熱烈,明亮奪目的顏色烘托出婚禮喜慶熱鬧的氣氛。
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彩球。后來開始采用紅色刺繡、織錦,后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繡的。
花轎選材要求既輕又有
耐力,一般選用香樟、梓木、銀杏等木材,雕刻多是"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喜上眉梢"等喜慶吉祥的題材。花轎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采用了浮雕、透雕、貼金、涂銀、朱漆等裝飾手法,精美華麗,猶如一座黃金造就的佛龕。
俗話說:"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確實,在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中,一頂花轎稱不可或缺的道具,由
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禮,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經(jīng)結婚登記婚姻便受到法律保護的今天,仍有許多新娘認為不坐轎車便算不上正式結婚--這種送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tǒng)花轎的變體。
搜撿史書,用花轎迎娶新娘的禮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轎子"這種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現(xiàn)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記載,已經(jīng)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輿)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時代。在此以前,無論官民結婚,都用馬拉車輦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唐宋兩朝政府都頒布過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轎子的禁令,而只許皇帝和經(jīng)他特許的高官老臣使用。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氣流行于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后,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后一直傳承下來。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變是怎樣發(fā)生的,便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