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資過橋的服務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抵押墊資,即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并以企業(yè)客戶的資產作為抵押,以便企業(yè)客戶支付重大費用或債務,比如購買物料、支付員工工資、支付稅款等;
另一種是信用墊資,即金融機構提供貸款,不需抵押,以便企業(yè)客戶支付重大費用或債務,比如購買物料、支付員工工資、支付稅款等。
無論協(xié)議轉讓質押的股權還是拍賣、變賣質押的股權都會發(fā)生同樣的結果,就是受讓人成為公司的股東。否則受讓人如果取得的是所謂的財產權利,但是既沒有決策權,也沒有選擇管理者的權利,而這些權利卻由一個與公司財產都沒有任何關系的當事人來享有,這不是非常荒謬的嗎?因此這也就反證出從一開始設質的就是全部的權利,而不是僅僅為財產權利。因為一項待轉讓的權利如果開始就是不完全的,但是經過轉讓卻變成了完全的,這是不可能的。有作者亦指出,作為質權標的的股權,決不可強行分割而只能承認一部分是質權的標的,而無端剔除另一部分。
當公司的股東會作出決議同意出質股份時,實際上就已經蘊含了允許屆時可能出現的股份轉讓,其中包括了對于公司人合性的考慮。中國《擔保法》規(guī)定:以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出質的,適用于公司法股份轉讓的有關規(guī)定。質押合同自股份出質記載于股東名冊之日起生效。而《公司法》關于股份轉讓的規(guī)定是,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和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
傳統(tǒng)的觀念以為公司的股份的設質僅僅包括財產性的權利,這是將權利孤立地進行分割。實際上在市場經濟中的交易主體是不可能如同法學家一般將權利分割成諸多部分,并且進行考慮。另外,假如真是只能轉讓財產性的權利,那么這種設想必然會在質權執(zhí)行時產生糾紛,從而與民法定分止爭的社會功能相沖突。所以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質押的標的應該包括全部的股東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