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是4-6V,電源的頻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工作原理:當給電磁打點計時器的線圈通電后,線圈產(chǎn)生磁場,線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磁鐵磁場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運動,由于交流電的方向每個周期要變化兩次,因此振片被磁化后的磁極要發(fā)生變化,磁鐵對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發(fā)生變化,當振片受向下的力時打點一次,當振片受向上的力時不打點,所以在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nèi)打點一次,即每兩個點間的時間間隔等于交流電的周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人已制作日晷來紀錄。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鐘。
公元前2300年:中國開始使用日晷。
計時系統(tǒng)的組成
在馬拉松比賽中,計時系統(tǒng)通常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計時器和芯片。計時器是指用于顯示比賽時間的設備,而芯片則是用于記錄每位參賽選手的時間。這兩個部分相互配合,確保比賽結果的準確性。
如今,絕大多數(shù)馬拉松比賽使用的計時芯片技術是: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其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射頻識別(RFID)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shù)據(jù)。在馬拉松比賽中,號碼布芯片或者綁在鞋帶上的芯片錄入跑者的個人信息,當跑者攜帶號碼布芯片通過計時地毯時,計時系統(tǒng)便會識別跑者的信息和記錄通過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