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路緣石的構思
新型路緣石采用上下雙層復合結構,上層為普通混凝土,下層為多孔混凝土,從而使得路緣石下層具有滲水功能;路緣石背面外側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層內有隨路緣石縱向延伸的內凹缺口孔涵,使之具有引水功能。
路緣石上層采用普通混凝土,其不透水性可以避免路面雨水倒灌至路面結構內,同時使得面層具有較強的結構強度;下層采用多孔混凝土,形成透水層,可以使路面結構內的水通過該透水層得到順暢外排(通常道路同一橫斷面,路中要高于兩邊,路面結構內部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兩側流動,到達路面邊即進入緣石的多孔混凝土層排出)。路緣石背面外側在多孔混凝土層內有隨緣石縱向延伸的內凹缺口孔涵,將滲排水引導排入路邊相間的雨水井,從而徹底排出路面結構內部水。
水泥路面用新型路緣石
水泥路面用新型路緣石,外型尺寸與現(xiàn)有路緣石類似,為矩形體結構,長、寬、厚分別為75cm×35cm×25cm,上層為厚19cm普通混凝土,下層為厚6cm多孔混凝土復合澆筑而成,背面外側沿長度方向有5cm×3cm貫通內凹缺口孔涵。該緣石適用于水泥面層厚度為22cm 的道路(水泥面層厚度大于或小于22cm的道路,緣石厚度應相應增加或減少,以保證緣石總厚度減去水泥面層厚度的差值不小于2cm)。水泥面層結構內部水下泄至基層頂面,同面層與基層間的界面水(界面水主要來源:水泥面層結構內部水、由道路邊緣或路面縫隙進入界面的地面水、透過基層的地下水等)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流淌至路邊,透過多孔混凝土匯至孔涵,再由孔涵流淌至雨水井,實現(xiàn)路面層內部水的排出。對于地下水位較淺或采用透水基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路緣石的底部縱向和橫向均應增加孔涵的數(shù)量,以利于面層與基層間的界面水的排出。
集中排水。但是在高速公路中,方面作用已經(jīng)被護欄所取代,而第二方面作用的發(fā)揮也十分有限。由于現(xiàn)行高速公路的線形參數(shù)提高較大,大多數(shù)路段已不設置超高,即使設置了超高,也大多數(shù)屬于雙向坡,所以大部分路段中央分隔帶處并沒有路面水流經(jīng)過,也就不存在集中排水的問題。對于局部超高設置較大,已形成單向橫坡的路段,如果中央不設路緣石,中央分隔帶的排水問題則有待進一步論證。(后面提出兩種參考解決方案)。對于路外側路緣石的集中排水作用固然不可忽略,但是出于的考慮,西方的做法是取消路緣石,代之以邊坡種草防護,這種方案既保障了車輛的行車,而且在經(jīng)濟上也更加合理。
平時要注意對路沿石的清洗維護,要用軟質的拖布,清理劑和維護劑也要盡量用中性的。以防在清理時導致路沿石的受到損壞,軟質拖布可以防止把路沿石表面刮傷,而中性的維護劑,路沿石遇酸性劑,會容易產(chǎn)生化學變化導致病變,所以要防止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