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zhì)特征
燕絲細而密(一般都有天然縫隙);
盞形大而厚身(大約三只手指疊起一般大);
手感干爽(輕按容易折斷);
盞內(nèi)有小量細毛;
燕角較細;
內(nèi)部囊絲較少;
燕窩浸水以后,平均可發(fā)大6倍至12倍;
燕窩的色澤呈象牙白或象牙色偏黃,有光澤。
燕窩是經(jīng)過金絲燕喉部有很發(fā)達的粘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在空氣中凝結成固體所形成的,是金絲燕攝食的昆蟲、海藻、銀魚等物經(jīng)消化后,吐唾筑建的鳥巢,呈白色,故稱白燕,又稱官燕,整個燕窩顏色較為白色,此白色為自然白且白中帶點黃。黃燕:整個燕窩或燕窩大部分的地方顏色偏黃色,這是自然現(xiàn)象。從山洞采摘的燕窩也有部分呈現(xiàn)出不均勻的褐紅色、血色、棕色或棕黃色,底部顏色較深,中間和邊緣較淺。應該澄清的是此顏色并非來自燕子口中的血。其形成原因主要被認為是燕窩所處的環(huán)境如空氣、濕度、巖石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來自燕子棲息的環(huán)境及筑巢的燕洞壁含有高量鐵質(zhì)物質(zhì)向燕窩的滲透。這部分燕窩被稱為血燕。一般認為血燕的礦物質(zhì)含量豐富,營養(yǎng)價值高于白燕,但并非所有礦物質(zhì)都一定對人體有益。
染色燕窩
燕窩顏色呈現(xiàn)象牙白,或象牙白偏黃,存放時間過長或者日照時間較長的燕窩會呈現(xiàn)偏黃色。
染色燕窩,多是以低價的白燕染成紅色或黃色,當作高價的血燕或黃燕來賣。這類假血燕、假黃燕在未濕水之前較難分辨。但一經(jīng)浸泡、燉制即可辨認,因為真正的血燕及黃燕,由于是天然的顏色,所以浸泡、燉制后,不會變色。染色燕窩由于色素溶于水,清水隨即被染成紅色或黃色。且燉制1~2小時后,染色燕窩一入水,其質(zhì)地軟爛如白燕,而水卻呈紅色或黃色。
燕窩的標志性成分,又被稱為燕窩精華的,是一種叫做燕窩酸的東西,它也是評判燕窩質(zhì)量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一看這名字,你會覺得它是燕窩的成分,其實它還有個名字叫唾液酸。
如果你吃燕窩是為了補唾液酸,可能很不劃算,因為純的唾液酸至少比它便宜10倍呢。唾液酸是含有9個碳原子的糖的衍生物,早是在研究牛的唾液黏蛋白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并得名。已知的唾液酸大約50多種,其中人體含有的是N-乙酰神經(jīng)氨酸,也就是賣燕窩的人口中所說的燕窩酸、唾液酸。唾液酸很少單獨存在,一般和蛋白質(zhì)、脂類結合在一起,或者以低聚糖的形式存在,其中常見的是形成糖蛋白,也是燕窩中唾液酸的形態(tài)。
在動物實驗中,唾液酸具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免疫等作用。不過實驗劑量遠遠大于吃燕窩的量,因此這些功能在人身上未必能復制出來,至今也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此外,惡性腫瘤病人血清中唾液酸的含量也比較高,而且唾液酸還和腫瘤轉移有關,因此不要把它神化了。干燕窩的唾液酸含量大約在10%上下,按照通常的吃法,只吃3-5克,即唾液酸大約在300-500毫克。不過很多食物中都含有少量唾液酸,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唾液酸的含量較高,大約為每升1400-2100毫克。
日本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一枚烏雞蛋就含有唾液酸200毫克以上,吃兩個堪比燕窩,價格還便宜得多。此外,一枚普通雞蛋含有10-20毫克唾液酸,牛奶中的唾液酸含量大約在每升50毫克左右,畜禽肉也普遍含有少量唾液酸。其實,我們體內(nèi)也有不少的唾液酸,比如成年人每天分泌的唾液中有40-60毫克唾液酸。這么算來,吃一小碗燕窩相當于喝了一大桶口水哈。
另外,正常人血清中唾液酸的含量大約在45-75毫克/100毫升,粗略計算全身血液中大約有1800-3000毫克。如果把附著在人體細胞上的唾液酸都算上,估計燕窩提供的量就不足掛齒了吧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