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世界的金屬材料總產(chǎn)量約8億噸,其中鋼鐵約占95%,是金屬材料的主體;非鐵金屬材料約占5%,處于補充地位,但它的作用卻是鋼鐵材料無法代替的。 許多非鐵金屬可以純金屬狀態(tài)應用于工業(yè)和科學技術中。如Au、Ag、cu、Al用作電導體,Ti用作耐蝕構件,W、Mo、Ta用作高溫發(fā)熱體,Al、sn箔材用于食品包裝,Hg用于儀表,Pb用于蓄電池等;但更多的是采用多種有色金屬搭配使用,或使用非鐵金屬合金。
非鐵金屬合金具有許多重要的特性,無論作為結構材料或是功能材料,在工業(yè)部門及高新技術領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Al、Mg、Ti及其合金,由于密度小,比強度高,成為航空航天工業(yè)不可或缺的材料,并使汽車輕量化成為可能;銅有著優(yōu)良的導電性能,而cu-Ni-Mn合金卻是優(yōu)良的電阻材料;噴氣式發(fā)動機的高溫部件離不開Ni、co及其合金;鋯合金不僅用作核反應堆的重要結構件,同時又是暴露于海水中的熱交換器、天線陣、聲納透聲罩等耐蝕結構材料。
對于不同廢催化劑,從中提取金屬和合金的工藝技術不同。含銀、鉑和銠等貴金屬廢催化劑回收利用主要方法有: 高溫揮發(fā)法:在某些氣體存在下加熱物料,使貴金屬以氯化物形式揮發(fā)出來,經(jīng)吸收后提取其中的貴金屬。 載體溶解法:用酸或堿將載體全部溶解而金屬留在渣中,貴金屬回收再從渣中提取貴金屬。 選擇性溶解法:即載體不溶,選擇特殊溶劑將鉑等貴金屬溶出,從溶液中提取金屬組分。 全溶法:將載體及貴金屬一次性全部溶入溶液中,然后采取離子交換或萃取法回收溶液中的貴金屬。 火法熔煉:在高溫下把貴金屬和載體進行分離。 燃燒法:對于載體為碳質的催化劑,將載體燃盡后提取其中的貴金屬。
金屬材料的硬度檢測對應的國家標準: GB/ T230. 1 —2004 《金屬洛氏硬度試驗第1 部分: 試驗方法》 GB/ T231. 1 —2002 《金屬布氏硬度試驗第1 部分:試驗方法》 GB/T4340. 1 —1999 《金屬維氏硬度試驗第1 部分: 試驗方法》 GB-1818-94《金屬表面洛氏硬度試驗方法》 GB/T 17394-1998 《金屬里氏硬度試驗方法》 GB/T 18449.1-2009 《金屬材料努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試驗方法》 GB/T 4341-2001《金屬肖氏硬度試驗方法》 GB/T 4342-1991《金屬顯微維氏硬度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