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式換熱器的優(yōu)點
1)傳熱系數高。板式換熱器的流道小,板片是波形,截面變化復雜,使流體的流動方向和流速不斷變化,增加了流體的擾動,因而能在很小的流速下達到紊流,具有較高的傳熱系數。特別適用于液—液換熱及黏度較大的流體間換熱。
2)適應性大。可通過增減板片達到所需要的傳熱面積。一臺換熱器可分成幾個單元,可適應同時進行幾種流體間的加熱或冷卻。
3)結構緊湊,體積小,耗材少。每立方米體積間的傳熱面積可達250m2,每平方米傳熱面僅需金屬15kg左右。
4)傳熱系數高和金屬消耗少,使其傳熱有效度可達85%-90%以上。
5)易于拆洗、修理。
6)污垢系數小。由于流動擾動大,污垢不易沉積;所用板片材質較好,很少有腐蝕,這些都使其污垢系數值較小。
7)板式換熱器主要用金屬板材,因而原材料價格比同種金屬的管材要低廉。
2、清洗工藝的確定:
對于未拆開的板式換熱器可以采用靜態(tài)清洗或動態(tài)的清洗工藝。
1)靜態(tài)浸泡清洗工藝。
2)動態(tài)循環(huán)清洗工藝步驟如下。
(1)水沖洗及系統試壓。水沖洗及試壓的目的是去除系統中的積灰、泥沙、脫落的金屬氧化物及其它疏松污垢,并在模擬清洗狀態(tài)下對臨時接管處泄漏情況進行檢查。
(2)堿洗。利用堿洗除去有機化合物及油污以及把垢進行軟化使之容易除去。時間10~24h,溫度要求85℃,流速0.3m/s以下。
(3)堿洗后水沖洗。目的是除去殘留的堿性清洗液,并使部分雜質脫離表面而被帶走。
(4)酸洗。利用酸洗液與垢等雜質發(fā)生反應,生成可溶性物質。
(5)酸洗后水沖洗。是為了除去殘留的酸液和脫落的固體顆粒,以便后續(xù)工序的進行。
(6)漂洗采用漂洗液與殘留在系統內的鐵離子結合,且除去水沖洗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次浮銹,以降低[Fe2+/Fe3+]含量,為鈍化作準備。
(7)中和鈍化。是采用鈍化劑在金屬表面形成鈍化膜,從而防止設備金屬返銹。
3、對于拆開的板式換熱器可以采用如下“循環(huán)+浸泡"的清洗工藝。
(1)人工處理。目的是盡量通過人工減少垢的數量,不僅可以為下一工序減輕處理的壓力,而且可以減少化學藥劑的用量,從而減輕對廢液的處理。本工序主要可采用尼龍刷、毛刷、銅刷、小型清洗機等。
(2)循環(huán)+浸泡清洗。使用清洗藥劑進行溶解和剝離污垢,并通過強制循環(huán)來保持一定的流速以達到較好的清洗效果.
(3)人工處理。清洗結束后,對沉積物進行人工處理。
可拆卸板式換熱器是由許多沖壓有波紋薄板按一定間隔,四周通過墊片密封,并用框架和壓緊螺旋重疊壓緊而成,板片和墊片的四個角孔形成了流體的分配管和匯集管,同時又合理地將冷熱流體分開,使其分別在每塊板片兩側的流道中流動,通過板片進行熱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