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tǒng)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在傳統(tǒng)的婚俗中,花轎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并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節(jié),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彩球。后來開始采用紅色刺繡、織錦,后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繡的。
花轎多為4人抬,有的時候加2人替換,或者在前后打傘、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轎、新郎家下轎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有關的民俗儀式;但具體情況則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轎一般不可以空著,而是坐一名男孩,稱為壓轎孩。
隨著理學在南宋的興盛,這種“從一而終”的觀念漸為社會接受,“檐子”取代車馬的迎親習俗亦流行起來。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從此失去返歸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們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鞏固,俗謂“我是被你們家用花轎抬過來的”抗辯自衛(wèi)之辭,就是以這種迎娶禮節(jié)為根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