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東周時就有使用再生鐵,即將廢舊鐵物料回爐重熔。到20世紀,出現(xiàn)了專業(yè)化的再生金屬工業(yè),并得到蓬勃發(fā)展。金屬,特別是有色金屬的廢料回收,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的利用,具有投資省、能耗少、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因而,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在各國總產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也興建了再生有色金屬工廠。
鐵的發(fā)現(xiàn)和大規(guī)模使用,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它把人類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帶到了鐵器時代,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至今鐵仍然是現(xiàn)代化學工業(yè)的基礎,人類進步所必不可少的金屬材料。
相對原子質量55.847。鐵有多種同素異形體,如α鐵、β鐵、γ鐵、б鐵等鐵是一變價元素,常見價態(tài)為+2和+3。鐵與硫、硫酸銅溶液、鹽酸、稀硫酸等反應時失去兩個電子,成為+2價。與Cl2、Br2、硝酸及熱濃硫酸反應,則被氧化成Fe3+。鐵與氧氣或水蒸氣反應生成的Fe3O4,可以看成是FeO·Fe2O3,其中有1/3的Fe為+2價,另2/3為+3價。鐵的+3價化合物較為穩(wěn)定。
鐵溶于熱的或較濃的硝酸中,生成硝酸鐵并釋放出氮的氧化物。在濃硝酸或冷的濃硫酸中,鐵的表面形成一層氧化薄膜而被鈍化。鐵與氯在加熱時反應劇烈(2Fe+3Cl2===2FeCl3)。鐵也能與硫、磷、硅、碳直接化合。鐵與氮不能直接化合,但與氨作用,形成氮化鐵Fe2N。
舊廢銅,它是使用后被廢棄的物品,如從舊建筑物及運輸系統(tǒng)拋棄或拆卸的叫舊廢雜銅。銅和銅基材料,不論處于裸露狀態(tài),還是被包在終產品里,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來說,用于再生的廢銅中新廢銅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廢雜銅經再加工后有大約1/3以精銅的形式返回市場,另2/3以非精煉銅或銅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直接應用廢雜銅的前提是嚴格的分類堆放及嚴格的分揀。直接應用廢雜銅具有簡化工藝、設備簡單、回收率高、能耗少、成本低、污染輕等優(yōu)點。直接應用廢雜銅的多少,大體上反映了一個國家銅的再生水平。相比之下,我國廢雜銅的直接使用率較低,每年約為20萬t,僅占廢雜銅總回收量的30%~40%,并且黃銅加工材的生產多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運作,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益,并在能耗、環(huán)保方面帶來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