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慶花轎的講究
1.在古代花橋的用途就是,用來將新娘迎接到新郎家里的,迎親的時候新郎是騎馬前去的,但是也有的會做藍色、綠色或者紅色的小轎子去,中國傳統(tǒng)中新郎新娘還沒舉行過婚禮儀式,所以是不能同坐一頂轎子的。
2.新娘的花橋一般是四個人,或者六個人其中兩個人可以輪流替換,從新娘家起轎一直到新郎家下轎,這中間都會有一些相關(guān)的儀式,根據(jù)每個地區(qū)不同儀式也一樣,在出發(fā)去新娘家的這段路上花轎是不能空著的,要坐一名小男孩,也叫壓轎孩。
3.在花轎的選材上也是有講究的,轎幃也就是圍在轎子四周的帷幔,一般是用鮮紅色的織布或綢緞,上面繡有“禧”字,麒麟送子、富貴牡丹、等寓意好且吉祥的圖案。
4. 婚慶花轎在制作工藝上,選用木材要輕而且結(jié)實的如:梓木、香樟木等,木材上會雕刻一些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的圖案,同樣寓意吉祥。
5。迎親隊伍人數(shù),在民間整個迎親隊伍的標準是二十二人,前面有兩人分別是開道鑼、開道旗,緊接著的兩個舉喜牌的,在后面就是四個民間樂隊的,后面喜扇兩人,抬花轎有八個人,后兩個人舉龍鳳座傘。
抬花轎婚娶前,男方先請媒人至女方家商定喜期和條件。喜期既定,前兩日就殺豬辦酒。頭男方將女方所需的衣服、首飾、雞鴨魚肉及煙酒、喜餅、糖果等物,用抬盒送給女方;女方則將嫁妝交給來人抬回給男方,俗稱“輔盒”。這天晚間,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禮,又叫“告祖禮”;新娘也在這天整容更衣,坐席習禮。
娶親正日,男方抬花轎,張高燈,敲鑼鼓,吹喇叭,組成迎親隊到女方家迎親,新郎隨行?;ㄞI至女方家后,交給女方抬進屋門,接新娘上轎,迎親樂隊則立于門外高奏樂曲,頻放鞭炮,謂之催轎。待新娘上轎后,由女方抬出再給迎親者抬回男方家。新娘上轎前,雙腳不能落地,以免把娘家的財氣帶走。此時丈母娘要在房里大哭,除了因為舍不得女兒,還有“不哭不發(fā),越哭越發(fā)”的說法,這也是古時“哭嫁”遺風。
抬花轎分平抬、鬧抬、戲抬三種,要求步調(diào)一致,行動統(tǒng)一。行路途中,如遇轉(zhuǎn)彎、溝坎等障礙時,均由前行轎夫喊出各種“彩頭”予以提示。平抬,即抬著花轎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轎中感到舒適;鬧抬就是喊起號子,吹奏樂曲,鳴放鞭炮,使迎親場面顯得熱鬧;戲抬就是花轎快要接近男方家門前,轎夫采取搖、擺、抖等動作,使花轎處于不平穩(wěn)狀態(tài),用以戲逗轎內(nèi)的新娘。隨行人員伴之喊叫、起哄,為轎夫助威;樂隊也隨之鼓樂高奏,為轎夫鼓勁;迎親者也隨之拋出彩禮錢,以示喜慶,使其成為迎親途中為熱鬧壯觀的場面。喜轎快要到達男方家時,男方要放炮仗歡迎。進入男方家,花轎要從火盆上抬過去,以火祛邪,也象征著小兩口今后日子紅紅火火。
八抬大轎當街走,這樣的中式婚禮讓人著實羨慕。
“坐轎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一頂喜氣洋洋的“八抬大轎”出現(xiàn)在民俗大街,在熱鬧的鼓樂聲中緩緩而行,一位穿著古裝的中年女子邊扶著花轎邊唱著小調(diào)。一對新人大喜的日子,他們用抬轎的迎親方式,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記憶。
走在隊伍前面的四人舉著紅色喜牌,上面分別寫著“趙府”、“迎親”等字樣。后面緊跟著四個吹鼓手,搖頭晃腦,賣力地吹著。再往后,就是八個轎夫抬著的花轎。轎頂扎著5個紅綢大花球,轎身用紅底金線繡著龍鳳呈祥圖案,連轎夫們扛在肩頭的轎桿和連接處的繩子,都被涂上了紅色。整個花轎遠遠看去,一片大紅,很是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