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管理苗期應經(jīng)常觀察苗地情況,遇旱及時澆水,保持苗床濕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積水。種子苗在小苗長至2~3對真葉時要及時進行間苗,按株距5厘米留苗。苗期除草2~3 次,施肥2 次~3 次,以薄施氮肥為主。每公頃每次施腐熟農(nóng)家水肥15000 kg或尿素150kg兌水淋施。一年生苗株高達15厘米,莖粗達0.2厘米以上可以出圃。
林下管理
每年除草2~3次。每年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1~2次,追肥以有機肥為主,用量約300kg/公頃,及時清除覆蓋住苗木的枯枝落葉。
傳統(tǒng)的采收方法以采收全株為主,藥典所載也是以全株藥用,草珊瑚野生分布地多為肥沃疏松的土壤,且根系淺,易于連根拔起,這種采集方法對草珊瑚藥材資源是毀滅性的,是不可持續(xù)的。在人工栽培條件下,如采用采收全株的方法,也會大大增加種植年限和種植成本,而獲得的產(chǎn)量并無明顯增加。一般草珊瑚藥材根部重量約占全株重量的10%左右,如果采收植株地上部分,雖然產(chǎn)量稍低,但每年都有收成,又能降低生產(chǎn)成本,達到可持續(xù)生產(chǎn)的目的。
在人工栽培條件下,應在種植3年后采收藥材為好,草珊瑚藥材有效成分異嗪皮啶含量在9月和10月較高,因此草珊瑚藥材采收時間在每年的9月~11月份較適宜。在廣西的自然條件下,9月~11月氣候相對比較干燥,降雨少,植株的水分含量相對較低,此時開展藥材采收工作,也有利于藥材的干燥保存,方便運輸。草珊瑚藥材采收后在干凈的曬場上曬干,有條件的也可進行烘干,即可作為原料藥材出售。
草珊瑚剛從野生轉為家種,抗病蟲能力較強,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為害較重的病蟲害,無需防治。但如果田間遮蔭條件差、在陽光強烈的夏季,會出現(xiàn)葉片灼傷現(xiàn)象,葉尖或葉綠出現(xiàn)斑枯,嚴重的全葉枯焦。可采用灌水降溫、改善遮蔭條件等措施,以減輕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