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活動不能那吐對聯(lián) 其實吐對聯(lián)這個環(huán)節(jié)基本都可以用的,但是有一些活動比如祭祖時候,這種時候就不用的,因為祭祖的主題是對祖先的懷念還對祖先的尋求庇護,突然吐出對聯(lián)會很突兀,包括點睛也是一樣的,這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取消掉五、吐對聯(lián)的專用詞 1、勁舞狂獅乾坤動,祈福祥瑞天地興。 2、獅舞天地回元氣,龍騰山河際太平。 3、順順利利年年好,獅獅如意步步高。 4、獅拜一年行好運,財開八方進家門。 5、獅舞人間歡歌陣陣,福臨門第喜氣洋洋。 6、彩獅昂揚騰騰起,日子紅火步步高。 7、獅舞迎春事事如意,猴年接福步步高升。 8、獅舞騰騰隨春到,財源滾滾伴福來。 9、獅舞迎春迎富貴,人和接財接平安。
南獅和北獅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為南獅和北獅。 起初,北方獅子在長江以北很受歡迎。南獅在華南、南洋和海外都很受歡迎。 近年來也有結合兩者的舞蹈,主要運用南獅北獅的步法,被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形狀像一只真正的獅子,有一個簡單的獅子頭,全身都是金色的毛發(fā)。 舞獅的人(通常兩個人跳一只獅子)會在褲子和鞋子上穿上毛皮,他們會看起來像一只很棒的獅子。 頭上有紅色結的是雄獅,綠色結的是母獅。 北獅的表演注重靈活的動作,與南獅強調兇猛不同。跳舞主要有撲、摔、轉、滾、跳、癢。 北方獅子通常成雙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戰(zhàn)士的主人帶領。 有時候一對北方獅子會搭配一對北方小獅子,小獅子會逗大獅子,而大獅子會玩得很開心。 北獅表演更接近雜耍。 樂譜上以鈸、鑼、鼓為主。
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jié)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qū)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jié)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jié)。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
龍
龍
草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于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并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jié)節(jié)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舞龍活動在鞭炮聲中正式開始,行進中的巨龍或盤旋、或翻滾。 [3]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xiàn)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