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
獅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獸(如貔貅、獅子)的樣子,作出各種形態(tài)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xiàn)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tài)可掬。
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shù)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shù)匯演,并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的比賽中獲一等獎。
現(xiàn)今,由于舞獅道具昂貴、培養(yǎng)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guān)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又稱醒獅 [8] ,以廣東等地的醒獅代表性,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9] 。醒獅是融武術(shù)、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期,醒獅出現(xiàn)在廣東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
探:配輕轉(zhuǎn)重轉(zhuǎn)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yuǎn)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zhuǎn)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閑,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diào)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jìn)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