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nèi)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時至今日,舞龍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和改進,經(jīng)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舞龍的動作千變?nèi)f化,九節(jié)以內(nèi)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中云端,時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龍珠及鼓樂襯托,成為一種集武術,鼓樂,戲曲與龍藝于一身的藝術樣式。
北獅不如南獅巨大,全身以纓毛作獅被,樸實獸毛色彩, 扮演者所著之褲,鞋均配以真獅毛色,外型傳神. 北獅扮演重于撲、跌、 翻滾、跳,、躍及搔癢等動作,神態(tài)活現(xiàn)。北獅的扮演尚有武士引舞之靈敏驕健身段相合作,在京鑼、京鈸及京鼓等音樂節(jié)拍之下翩然起舞,既表現(xiàn)獅子雄健驍勇,也描寫武士機敏幽默,給人以夸姣振作之享受。
持龍/獅頭者身形必須高大魁梧、有力,舞動時龍/獅頭動作緊隨著龍珠移動,龍嘴與龍珠相距1米左右,似吞吐之勢,注意協(xié)調配合,時時注意龍/獅頭應不停的擺動,展現(xiàn)出龍的生氣有力、威武環(huán)視之勢.
目的:
(1) 在龍/獅珠引導下,緊隨其后移動,從而帶動龍身的擺動;
(2) 龍/獅頭左右擺動時,一定要以嘴,顯示出追珠之勢。
舞獅子,是我國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而且,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